你是上士、中士還是下士?歡迎自評《瑜伽師地論》中的三士標準

背景:三士和根器

佛學上經常有把衆生進行分類,進而分別闡述每種分類對應的相貌和應該修學的方法,最常見的分類之一莫過於分成按根器分類了,即:鈍根、中根和利根。除此之外,也有把衆生分成三個級別的方法,如上士、中士和下士。不僅佛家如此,就是道家也有很多分類方法,如出自《道德經》中的第41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雖然分類方法很多,但是客觀的、完備的分類標準卻不多見,上述的道家分類方法也僅是從對道的態度來加以說明。

今天碰巧在讀《瑜伽師地論》卷61時,發現了有很多關於三士的分類細則,結合現代行業裡面有很多的評分標準和體係,於是就想到了這樣一個關於三士的評分標準和體係了。

評分心態

製作這個評分標準的目的有兩個:(1)用於客觀衡量自己所屬的“等級”。雖然不具備絕對的權威,但借用《瑜伽師地論》經典,還是應該很有參考價值的。(2)可以用來“娛樂“,增加學佛的趣味。畢竟佛學裡面,不只是有佛學理論,還是有很多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可做的。

評分時,建議大家盡量以客觀的、如實的態度來填寫。如果以最高的要求來評分,那麼每一項都可以打0分了。如果以最低的要求來評分,可能最終得到的“結果”不夠實際,也容易有副作用了。所以盡快客觀和真實吧,同時也避免過於嚴格和過於寬鬆的標準,這樣的結果應該會比較有參考意義了。最後的建議是,最好用來自評,而非評判他人,這樣比較符合學佛的心態。

評分說明

如有任何不太理解的概念,建議參考佛學詞典。

如果上士、中士、下士三者都不滿足,即0分。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例如有一項是關於出家人的戒律受持情況,該條目很顯然只適用於出家人,而非在家居士,因此在家居士在此條目上只能計0分了。

如果滿足上士的要求最高為5分,滿足中士的要求最高為3分,滿足下士要求最高為1分。但也允許適當調整,如基本滿足上士的要求,但不夠圓滿,則可以記4分。如基本滿足中士的要求,但不夠徹底,則可以考慮記2分。為精準也可以打0.1,或0.5,1.5這樣的小數。如果三種情況都符合時,建議多數情況的表現做出判斷。

最終所有的條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一個總分,評分總分為120。

評分表格

名稱:參考了韓清淨居士的《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評分標準:正文大多為《瑜伽師地論》原文,括號()中的為個人的補充。

序號 名稱 下士
最高1分
中士
最高3分
上士
最高5分
自評分
1 約自他利行 無自利行無利他行 有自利行無利他行,有利他行無自利行 有自利行有利他行  
2 約行惡樂惡 行惡亦樂惡者。(樂惡:表示有想法,有意願;行惡:表示有實際行動) 若有行惡而非樂惡,或有樂惡而非行惡 若非行惡亦非樂惡  
3 約所重差別 重愛欲 重事務(即事業心很強) 重正法  
4 約所事差別 以非事為自事。非事:若行惡行以自存活 以自事為自事。自事:若怖惡行,修行善行 若諸菩薩,以他事為自事。  
5 約國王圓滿 (可換做當老闆、當領導等)三種圓滿皆不具足。三種圓滿:果報,士用,功德。 若有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 若三圓滿無不具足  
6 約諸臣差別 (可換做對公司、對單位、對家庭等)有忠信,無技能、智慧 有忠信、技能,無智慧 具忠信、技能、智慧  
7 約諸語差別 若有宣說非愛似非愛、非愛似愛語者。非愛似非愛:或有語言辭句勃逆,亦非所宜。非愛似愛:諸有語言辭句善順,然非所宜 若有宣說愛似非愛語者。愛似非愛:或有語言辭句勃逆,然是所宜。 若有宣說愛似愛語者。愛似愛語:或有語言辭句善順,亦是所宜。  
8 約受用諸欲 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積集財寶,不能安樂正養己身及與妻子,廣說乃至不於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 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妻子、眷屬及知友等,不於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 或有受欲,一嚮以法及不孟浪積集財寶,能以安樂正養己身,廣說乃至能於沙門、婆羅門所修殖福田  
9 約受用飲食 有人貪染而食,愛著、饕餮乃至耽湎,不見過患、不知出離 有人思擇而食,不染不著,亦不饕餮、吞吸、迷悶、堅住、耽湎,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於此食未斷未知 有人思擇而食,不生貪染,廣說乃至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又於此食已斷已知  
  (佈)施所攝        
10 依施物 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與觸 施之物,具妙香味,而無妙觸 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與觸  
11 依施田 於愛於恩而行惠施 於貧苦田而行惠施 於具功德最勝福田而行惠施  
12 依施田2 施於所愛 施於有恩 施於貧苦、具德勝田  
13 依施心說 將欲惠施,先心歡喜,正惠施時心不清淨,惠施已後尋複追悔 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追悔 有人先心歡喜,施時心淨,施已無悔  
  (持)戒所攝        
14 依福業 但離一分,非一切時常能遠離,唯自遠離,不勸他離,亦不贊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 離一切分,一切時離,唯自遠離,不勸他人,亦不贊美,見同法者心不歡喜 一切俱現  
15 受持禁戒處 住惡說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 住善說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闕漏 住於此受持禁戒,而不闕漏  
16 受持戒心 為活命故 為生天故 為涅槃故  
17 受持別解脫律儀 唯能受持近住律儀 亦能受持近事律儀 亦能受持苾芻律儀  
18 受持苾芻律儀 唯能成就受具足支,無受隨法諸學處支,亦無隨護他人心支,亦無隨護如先所受諸學處支 成前三支,無後一支 具成四支  
19 成就三種律儀 唯成別解脫律儀 成別解脫、靜慮律儀 成別解脫、靜慮、無漏三種律儀  
20 成就一切所受律儀 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1] 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 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  
  修所攝        
21 修習思惟 唯得勵力運轉思惟 有間運轉,設得無間,要作功用方能運轉 已得成就任運思惟
(此為八地菩薩境界)
 
22 依已得修 已得內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缽捨那 已得增上慧法毗缽捨那,未得內心奢摩他定 俱得二種  
23 依已得定 已得有尋有伺三摩地(初禪) 已得無尋唯伺三摩地(二禪) 已得無尋無伺三摩地(三禪及以上)  
24 依住修 住染汙靜慮 住世間清淨靜慮 住無漏靜慮  

[1] 佛學詞典“非律儀非不律儀”:三種無表色之一。又作處中。律儀,梵語sam!vara 之意譯,又作等護、防護、禁戒。即遮止惡戒,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惡,保護六根之作用。反之,則為不律儀。非律儀非不律儀,指既非律儀之極善,亦非不律儀之極惡,而係隨緣應時而生起之善惡;即處中之善與處中之惡,此善、惡之勢用微劣,故稱處中之善惡;亦即非戒律之善與惡,其體不生善或不善。俱捨論卷十四(大二九·七二中):‘此中無表略說有三:一者律儀,二不律儀,三者非二,謂非律儀非不律儀。’又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八(大三一·七三○下):‘所有善、不善業,若佈施、愛語等業,若毆擊等業,律儀、不律儀所不攝,故名非律儀非不律儀。’[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三、法苑義林章卷三末](參閱‘無表色’5097) ( https://foxue.bmcx.com/feilvyifeibulvyi__foxued/ )

祝所有人都能早日達成所有的24條,早日完成圓滿的120分。

謝謝閱讀。
愚夫合十。

写于 November 23,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