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四果及其与断烦恼、禅定的关系

声闻四果及其与断烦恼、禅定的关系

下表展示了声闻四果在断除烦恼、禅定要求及未来投生方面的情况:

名称 断除烦恼 俱解脱与禅定关系 慧解脱与禅定关系 最多剩余投生
须陀洹 初果 断身见、戒禁取、疑 (断三结) 至少未到地定 只到未到地定 人或欲界天 七次往返
斯陀含 二果 断三结,薄贪、嗔、痴 (还有轻微的欲贪、嗔恚、无明) 至少未到地定 只到未到地定 人或欲界天 一次往返
阿那含 三果 断三结和欲贪、嗔恚 (五下分结尽) 至少初禅 只到未到地定 色界净居天 (不还欲界)
阿罗汉 四果 贪、嗔、痴永尽 一切烦恼永尽 (断十结) 至少初禅 只到未到地定 无生

注:

  1. 十结:1.身见, 2.戒禁取, 3.疑, 4.欲贪, 5.嗔恚, 6.色贪, 7.无色贪, 8.慢, 9.掉举, 10.无明。
  2. 《杂阿含》:“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断此五下分结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3. 《长阿含》:“复有五法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
  4. 《杂阿含》797经,“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5. 《杂阿含》644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声闻四果及其与断烦恼的关系

凡、圣 凡夫 須陀洹果 初果 斯陀含 二果 阿那含 三果 阿罗汉 四果
十结 十结全有 断三结 断三结 薄贪、瞋、痴 五下分结尽 断尽十结
断尽一切烦恼
1. 身见
2. 戒禁取
3. 疑
4. 欲贪 👉(薄)
5. 瞋恚 👉(薄)
6. 色贪
7. 无色贪
8. 慢
9. 掉举
10. 无明 👉(薄) 👉(薄)

其中:

✅ 表示“未断”或“有”。

❌ 表示“已断”或“无”。

👉 表示“尚未断尽,仅为减弱”或“薄”。


简单解说

阿罗汉,即已解脱的圣者,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俱解脱慧解脱

慧解脱

慧解脱阿罗汉无需证得四禅八定,但需要达到未到地定(近行定)作为基础。他们主要依靠强大的智慧(慧力),在未到地定(近行定)的基础上,直接断除一切烦恼(十结),到达涅槃(烦恼断尽)的状态。但因未证得深禅定(四禅八定),通常不具备由禅定引发的五种神通。

俱解脱

俱解脱阿罗汉则同时依赖智慧与禅定力达成解脱。其修行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先修定力伏烦恼,后闻思获智慧

这类修行者先致力于修习禅定。当达到初禅时,能伏住一部分烦恼;达到二禅,又能伏住一部分;如此次第深入,直至达到第八层次的定(非想非非想定),就能伏住绝大部分能通过定力压制的烦恼(如欲贪、嗔恚、色贪、慢、掉举等;无色贪也基本伏住,但可能仍有对定境的细微贪着)。

然而,仅仅依靠禅定是无法解脱的,因为尚未生起断除三结和无明的智慧。即使达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若不解佛法,三结(身见、戒禁取、疑)及无明(第十结)依然存在。若无缘听闻正法、了悟四圣谛,一旦禅定福报享尽,定力可能退失,仍有堕落的风险。

需要注意,外道也能修得四禅八定,但因不解佛法核心(如四圣谛——苦集灭道),缺乏断除根本烦恼的智慧,故无法真正解脱。

反之,若修行者已具禅定基础(譬如初禅),再通过闻思通达佛法核心(如四圣谛)而“见道”(获得法眼净,证初果),则能更有力地进修,结合定慧,逐步断除更细微烦恼,证向更高果位,最终可证得四果阿罗汉。

第二种:先闻思获智慧,后修定助断惑

这类修行者先通过闻思佛法,在未到地定的基础上思维四圣谛而“见道”,证得初果。之后,再逐步深入修习禅定,一方面以定力辅助断除烦恼,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智慧。

这个过程可以逐步推进:修到初禅,断一份烦恼;修到二禅,再断一份……直至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许多烦恼已被断除,此时再运用智慧,断除最后的无明,即证阿罗汉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过程并非完全线性。只要智慧足够成熟、锐利,修行者有可能在任何禅定层次(甚至仅在未到地定)直接断尽所有烦恼。也就是说,从获得未到地定开始,只要智慧成熟,无论处于哪个禅定层次,都有可能当下断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可能从初禅直接证果,也可能从二禅、三禅乃至第八定之后证果。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April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