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四果及其與斷煩惱、禪定的關係

聲聞四果及其與斷煩惱、禪定的關係

下表展示了聲聞四果在斷除煩惱、禪定要求及未來投生方面的情況:

名稱 斷除煩惱 俱解脫與禪定關係 慧解脫與禪定關係 最多剩餘投生
須陀洹 初果 斷身見、戒禁取、疑 (斷三結) 至少未到地定 只到未到地定 人或欲界天 七次往返
斯陀含 二果 斷三結,薄貪、嗔、痴 (還有輕微的欲貪、嗔恚、無明) 至少未到地定 只到未到地定 人或欲界天 一次往返
阿那含 三果 斷三結和欲貪、嗔恚 (五下分結盡) 至少初禪 只到未到地定 色界淨居天 (不還欲界)
阿羅漢 四果 貪、嗔、痴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 (斷十結) 至少初禪 只到未到地定 無生

注:

  1. 十結:1.身見, 2.戒禁取, 3.疑, 4.欲貪, 5.嗔恚, 6.色貪, 7.無色貪, 8.慢, 9.掉舉, 10.無明。
  2. 《雜阿含》:“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慾、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已,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
  3. 《長阿含》:“復有五法謂五上結:色愛,無色愛,無明,慢,掉。”
  4. 《雜阿含》797經,“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5. 《雜阿含》644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善觀察者,於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於正覺,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

聲聞四果及其與斷煩惱的關係

凡、聖 凡夫 須陀洹果 初果 斯陀含 二果 阿那含 三果 阿羅漢 四果
十結 十結全有 斷三結 斷三結 薄貪、瞋、痴 五下分結盡 斷盡十結
斷盡一切煩惱
1. 身見
2. 戒禁取
3. 疑
4. 欲貪 👉(薄)
5. 瞋恚 👉(薄)
6. 色貪
7. 無色貪
8. 慢
9. 掉舉
10. 無明 👉(薄) 👉(薄)

其中:

✅ 表示“未斷”或“有”。

❌ 表示“已斷”或“無”。

👉 表示“尚未斷盡,僅為減弱”或“薄”。


簡單解說

阿羅漢,即已解脫的聖者,通常可分為兩大類:俱解脫慧解脫

慧解脫

慧解脫阿羅漢無需證得四禪八定,但需要達到未到地定(近行定)作為基礎。他們主要依靠強大的智慧(慧力),在未到地定(近行定)的基礎上,直接斷除一切煩惱(十結),到達涅槃(煩惱斷盡)的狀態。但因未證得深禪定(四禪八定),通常不具備由禪定引發的五種神通。

俱解脫

俱解脫阿羅漢則同時依賴智慧與禪定力達成解脫。其修行路徑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先修定力伏煩惱,後聞思獲智慧

這類修行者先致力於修習禪定。當達到初禪時,能伏住一部分煩惱;達到二禪,又能伏住一部分;如此次第深入,直至達到第八層次的定(非想非非想定),就能伏住絕大部分能通過定力壓制的煩惱(如欲貪、嗔恚、色貪、慢、掉舉等;無色貪也基本伏住,但可能仍有對定境的細微貪著)。

然而,僅僅依靠禪定是無法解脫的,因為尚未生起斷除三結和無明的智慧。即使達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若不解佛法,三結(身見、戒禁取、疑)及無明(第十結)依然存在。若無緣聽聞正法、了悟四聖諦,一旦禪定福報享盡,定力可能退失,仍有墮落的風險。

需要注意,外道也能修得四禪八定,但因不解佛法核心(如四聖諦——苦集滅道),缺乏斷除根本煩惱的智慧,故無法真正解脫。

反之,若修行者已具禪定基礎(譬如初禪),再通過聞思通達佛法核心(如四聖諦)而“見道”(獲得法眼淨,證初果),則能更有力地進修,結合定慧,逐步斷除更細微煩惱,證向更高果位,最終可證得四果阿羅漢。

第二種:先聞思獲智慧,後修定助斷惑

這類修行者先通過聞思佛法,在未到地定的基礎上思維四聖諦而“見道”,證得初果。之後,再逐步深入修習禪定,一方面以定力輔助斷除煩惱,另一方面繼續深化智慧。

這個過程可以逐步推進:修到初禪,斷一份煩惱;修到二禪,再斷一份……直至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許多煩惱已被斷除,此時再運用智慧,斷除最後的無明,即證阿羅漢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過程並非完全線性。只要智慧足夠成熟、銳利,修行者有可能在任何禪定層次(甚至僅在未到地定)直接斷盡所有煩惱。也就是說,從獲得未到地定開始,只要智慧成熟,無論處於哪個禪定層次,都有可能當下斷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可能從初禪直接證果,也可能從二禪、三禪乃至第八定之後證果。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April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