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的佛学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而非真常如来藏
圣严法师的佛学中心思想是——缘起性空,而非真常如来藏
佛性与空性
要说明这个问题,那是相当的不容易。
幸好,林建德教授已经做了整理,论文是《试论圣严法师对「空性」与「佛性」之诠解与贯通》,收录在《法鼓佛学学报第21期》(地址:https://sp.dila.edu.tw/magazine/downloadfile/20/1.htm)。我就直接引用他的论文精华吧,如下:
首先他介绍了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的观点。
太虚大师是汉传传统佛教的代表。汉传佛教除了唯识宗、三论宗以外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通通都是如来藏系为主流思想的。而了解和学习过唯识宗和三论宗的人非常少。
因此,太虚大师的佛学观点 —— 佛性高于空性 —— 也是传统如来藏系的观点。如来藏即佛性。如来藏等于佛性。佛性和如来藏这两个词是相当的,在佛教内基本上是没有分歧的。所以,后文中,我会混用这两个词,但它们都可以相互替换。
印顺法师是近代宗教家,兼具学者风格的代表,也是三论宗或般若宗,或者中观宗的代表。藏传佛教中,有不少属于中观系。
为什么大师们会有不同的观点?为什么圣严法师要去融合两者呢?我们先从佛性和空性的基本定义开始。
什么是佛性?
佛:代表了最圆满的智慧和慈悲,或者说是最圆满的觉悟。无论是智慧、觉悟、慈悲 —— 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描述,而且都是有作用的,自度度人,自利利人。
佛性有两种解释:
- 代表成佛的可能性,潜力,但还要经历修行,才能具备完整的佛的智慧和慈悲。这个说法是最稳妥的,最不容易产生误解。
- 是每个人的“本来面目”,“佛性本具”,每个人、每个有情都已经具有完整的佛性(智慧和慈悲),而只是因为客尘烦恼而无法完全展露出来。这个说法相对前者容易引起误会,这里暂不展开。
什么是空性?
有三种理解: 虚空:虚空是最佳的比喻,但虚空本身不是真实存在的,也没有作用,只是不障碍一切事物、现象的发生。
毕竟空:一切现象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而空是最后的阶段,也是最终的结局 —— 即般若讲的“毕竟空”。因此,用这个“空”来理解也是可以的。
空性:这就是缘起性空的“空”了,因缘有,自性空。因为一切现象(人、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才产生的,所以一切现象都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一切现象虽有,但自性空,意思是这些现象都没有一个实体。
实体:如果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那它就是它的实体,而且要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固定不变。现代物理学特别可以佐证这一点,完全找不到这样的“东西”。
为什么如来藏系认为“佛性高于空性”?
很简单,因为如来藏系的传统观点认为人人本具佛性,且这里的佛性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人人本具圆满的佛陀智慧和慈悲。
强调佛性时,往往看重其作用,即智慧和慈悲的作用,也包括佛陀不可思议的广大神通。
从重视“佛”的智慧和慈悲作用的角度来看,有作用的佛性比无作用的空性更加积极、启发人、鼓舞人。因此,如来藏系通常坚持“佛性高于空性”的观点 —— 这其实是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没有之一),以及藏传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之一。
为什么般若或中观会认为“空性高于佛性”呢?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般若系的核心思想是 —— 缘起性空。对于般若系来说,缘起性空是最究竟、最了义、最高的教理。
而成佛是从一个凡夫,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行,最终才能达成的。因此,成佛也是因缘法,“佛”也是自性空的,没有一个“佛”的实体存在。成佛后,佛也会涅槃。
以上,从般若系的核心理论出发,空性是一个更准确、全面、普适的描述。相比之下,佛性只是描述成佛的一个角度而已。因此,般若系的观点是“空性高于佛性”。
为什么圣严法师要调和两者?
圣严法师是以“缘起性空”为佛学中心思想 —— 空性、无我、三法印
“圣严法师曾表达其「中心思想」,明确表示「缘起性空」是他的思想中心。”林建德教授在论文中如此总结。
不仅林建德教授如此总结,《法鼓全集》中我读过不少,有些甚至不止一遍。我也完全赞同林教授的观点。以下略举一些例子。
《圣严法师学思历程》:
「我在慧学方面,是从印度佛教的原始圣典《阿含经》入手,对于《阿含经》中所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起缘灭的道理,印象非常深刻,故当我解释或说明佛法根本义理的时候,一定会从这个立足点上出发又回到这个立足点来。就是我现在所弘传的禅学,若以中国禅宗祖师们留下的文献来看,是属于如来藏系统的思想,可是我把佛法回归到缘起性空的原点,不论在修行方法的指导和修行理念的疏通,我都会指出最基本的立场,那便是所谓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如果偏离三法印的原则,那就很容易跟外道的常见和断见混淆不清了。」
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6辑第15册,页178)。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6-15-012
我的备注:一些执着于如来藏系的人,对三法印是在“降级”使用的,认为三法印只是现象层面的,而在佛性上,尤其是常、乐、我、净的佛性上,三法印是不适用的。这样的说法非常危险,因为他们明明承认“佛性”是有作用的(有作用即因缘),却又否认佛性是无常、无我的观点。这样是非常危险的,是因为和外道的“梵我”、“神我”极其相似了,一不小心就变成“外道”了。
《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
「如来藏的信仰是怎么出现的?在《楞伽经》里就是这样讲的,大慧菩萨问:「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佛)言有如来藏耶?」佛说:「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佛的意思,如来藏是对计我外道的方便说,使外道们认为如来藏好像跟他们所执的神我一样,而来接受佛法,然后转变他们,进入佛门以后,就告诉他这是无我如来藏、是空如来藏。」
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9辑第7册,页12-13)。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7-003
我的备注:圣严法师在这里借用佛的话说 —— 如来藏是接引外道的方便说。而对于“因缘法”、“缘起性空”这样的核心教义 —— 圣严法师则没有引用或认为它们也是“方便说”。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圣严法师肯定也讲过禅宗常用的经典语录 —— “言语道断”,或“不可说”、“不可思维”、或“超越语言,超越文字”这类观点吧。—— 这很正常,无论是般若还是唯识,也都承认这点,甚至因缘法,佛经也说“因缘甚深”。
以“不可说”举例,要说“不可说”,那么般若、唯识,乃至因缘法都是不可说的,并不能因为“不可说”就证明如来藏高于般若,佛性高于空性了。至少在不可说的层面,大家是一样的。
又例如,在最高教义中(无论哪个宗派的最高教义),狗屎和蛋糕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但是,很显然,不能说狗屎高于蛋糕吧?!
《华严心诠──原人论考释》:
「此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佛语心品〉也有一段经文,对这个问题,做了相当精彩的辩解: 大慧菩萨问:「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佛)言有如来藏耶?」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大正十六,四八九中)
这是说,在楞伽会上请法的大慧菩萨,对于佛言有如来藏,存有疑虑,担心此说会与印度教的神我或梵我思想没什么差别了。佛的释疑,则是要告知大慧菩萨,勿将如来藏看作外道的神我,佛是宣说三解脱门的,以及宣说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等,是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的。至于为何要说如来藏?只因为了开示引导那些计我执我的诸派外道,所以说有如来藏,目的是使令他们脱离虚妄不实的我见,而进入佛法的三解脱门,乃至成佛,依此能使他们脱离外道知见,所以说的是无我的如来藏。」
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7辑第14册,页244-245)。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14-008
我的备注:圣严法师再次借用佛的话说 —— 如来藏是接引外道的方便说。无我如来藏才是最终目的。而传统如来藏系的观点,都是认可有我如来藏,真心如来藏,真常如来藏的。传统上,如来藏系分类为“有宗”,而般若系是“空宗”。
圣严法师是非常重视如来藏
《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 「中国这个汉民族,乃至今天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也是一样,对于如来藏佛教思想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对于中观、唯识,那是较偏于学问的、思辨的佛教,而不容易成为普遍信仰和实践的佛教。」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9辑第7册,页12)。
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7-003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 「因此我敢相信,适应未来的世界佛教,仍将以如来藏思想为其主轴,因为如来藏思想,既可满足哲学思辨的要求,也可满足信仰的要求,可以连接缘起性空的源头,也可贯通究竟实在的诸法实相。」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7辑第7册,页4-5)。
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07-001
《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 「而我的基础佛法是阿含藏与律藏。可以说印度的大乘三系、中国的大乘诸宗,我都有涉猎,虽不能算是专家,亦不算是太外行了。其中我自己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众接受的,还是如来藏的信仰。因此我以语体文译释了这部《如来藏经》。」 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7辑第7册,页7)。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07-001
《华严心诠:原人论考释》
今后的世界佛教,应该是要具整合性、适应性、包容性、消融性的,能够担任并扮演好这份使命及角色的,相信还得要靠如来藏思想。
圣严法师是国际上有名的禅师,同时具备曹洞宗和临济宗两脉传承,对于传统的禅宗主流思想,即如来藏,也非常熟悉并运用得非常得心应手。所以,圣严法师即是“禅宗”的法脉传承者,又是著名的禅师。因此,如果有人说他不懂传统的如来藏(即有宗的,有我的如来藏),那是毫无道理的。
但是,传统的禅宗是有宗,是有我如来藏,是真心如来藏。而圣严法师的佛学中心思想又是般若空性,那该如何调和两者呢?这既是圣严法师智慧的地方,又是圣严法师严谨的地方。
圣严法师调和空性和佛性
正如前面所说,传统的如来藏,也是主流的如来藏思想,是太虚大师所认可的 —— 佛性高于空性。
而般若系(包括中观)以为缘起性空才是最究竟的根本教义,所以认为 —— 空性高于佛性。
为了调和两者,圣严法师说 —— 空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空性。
圣严法师这样说,是有经典依据的,也有祖师这样说过。依据请参见上面的表格和已引用的论文。这样一来,就调和了两者,也不用争论高低了,都一样,平等平等。
但是。
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并没有。
对于信奉般若空宗的人来说,这个调和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实际上是把如来藏的“有”给否定了(或纠正了),认为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因此信奉般若的人会觉得圣严法师是站在般若的立场上的。
而对于传统的如来藏信徒来说,则不一定买账了,尤其是对于“有我如来藏”、“真心如来藏”、“真常如来藏”的人来说,他们是不买账的,他们甚至会认为圣严法师不懂“真正”的如来藏。
所以,想要彻底调和空宗的般若,以及有宗的如来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这个争议从古至今,争论了千年了。
法鼓山体系内有很多人信奉“真常如来藏”
即使是在圣严法师所创办的法鼓山,信奉“有我如来藏”、“真心如来藏”、“真常如来藏”的法师和信众依然不少。
他们虽然也会说“佛性即是空性”,但他们极少提及“空性”,而是更多地提及“佛性”、“真心”,然后从“有”的角度去解释佛法 —— 如果换成“空性”,很多“佛性”、“真心”的说法,他们的解释连基本逻辑都不通顺了。因此,他们不得不大量使用“佛性”、“真心”,而很少提及“空性”。
所以,要说这部分法鼓山的法师和信众是完全遵循圣严法师的“缘起性空”和“佛性即空性”的观点,其实是非常勉强的。
但是,圣严法师是否知道这种情况呢?他知道他的弟子,甚至是法子们,其实是传统的如来藏信徒吗?我猜他是知道的。法鼓山禅宗的法脉不是普传的,只有少数弟子才被称为法子,也只有法子才具有法鼓山禅宗的法脉继承权。法子中,也有信奉真常如来藏的。
圣严法师为何传法给“异见”的法子呢?我猜是因为,虽然他们不是无我如来藏的信奉者,而是有我如来藏、真心如来藏、真常的信奉者,但总归在修禅定、断烦恼,以及在实践人间净土的菩萨行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另外,这也是传统禅宗、传统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岂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的?!
后继有人 —— 法鼓山的方丈和尚果晖法师
不过,令我欣慰的是,当今法鼓山的方丈和尚果晖法师,是在完整遵循圣严法师的佛学思想。他在论文《圣严法师之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说:
“由于禅宗重于实修实证,而不重于学理的辨证分析,因此学者们将禅宗判属如来藏系统”…
(备注:并非只是学者们如此,禅宗内的主流思想,其实都是信奉如来藏的,而且是真常如来藏。)
「无我之如来藏」思想
其实,禅宗从信仰上讲有「佛性」;从哲学思辨上讲有「如来藏」本体论之方便,但实质上的禅悟一定指的是悟「空性」,而这是超越逻辑思辨、唯证乃知始可成就的,绝对无哲学上之任何「本体」可得的,圣严法师说: “禅宗所说的悟,不是哲学家所见的绝对自然或本体,它是即万法的现象而从因缘关系中所见的空性;但它虽可通过逻辑思辨说明因缘生法无非虚幻,却无法亲自体验到此空性的实相……唯有进入禅宗的悟境才成。”
(备注:所引用的这段话,在《法鼓家风》,页182,行12。)
“对于过去禅宗经常被批判是属于真常唯心系之禅法,圣严法师也有相当之警惕,因此直接讲「佛性」就是「空性」,不讲「如来藏」或「真如」了。他说:而过去的人提到禅的时候,都认为是如来藏、真如,那是属于真常唯心的禅法。我讲的禅不是如来藏,我是把佛性讲成空性,就是中观的空。” … “若以印度大乘三系而言,可以说圣严法师是依「无我之如来藏」思想来复兴、开展汉传禅佛教。”
总结
我作为法鼓山的信徒,作为圣严法师的信众(仅指在法鼓山有皈依),读了约30本《法鼓全集》,对于圣严法师的佛学思想是 —— 般若性空 —— 这点,我是非常了解的。但在与法鼓山互动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信众、法师,甚至法子,其实是信奉“真心如来藏”、“有我如来藏”、“真常如来藏”。
这令我感到一点困惑。为了再次确认自己对圣严法师佛学思想的理解是“缘起性空”,我再次查阅了《法鼓全集》及相关论文,找到了许多教授(如林建德、林其贤)和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晖法师,他们都一致指出 —— 缘起性空 —— 就是圣严法师的佛学中心思想。
由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并写下这篇文章,供圣严法师的“弟子们”、“信众们”参考。希望我们共同实践的,不仅仅是“人间净土”,更要能完全了解和追寻圣严法师的佛学中心思想 —— 缘起性空。
附录1:
论文《圣严法师之汉传佛教复兴运动》收录在《聖嚴研究》第二輯: 论文地址:https://www.shengyen.org.tw/userdata/upload/papers/paper-2.pdf,第304页为论文开始页。
该文件另一篇论文,也持相同观点:
《圣严法师人间净土思想立场的抉择》林其贤,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圣严法师弘扬禅法,又坚持弘扬汉传佛教。从大乘三系的判教来看,应是属于如来藏系的思想立场。但是,圣严法师多次自述,强调自己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性空。”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