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的佛學中心思想是——緣起性空,而非真常如來藏
聖嚴法師的佛學中心思想是——緣起性空,而非真常如來藏
佛性與空性
要說明這個問題,那是相當的不容易。
幸好,林建德教授已經做了整理,論文是《試論聖嚴法師對「空性」與「佛性」之詮解與貫通》,收錄在《法鼓佛學學報第21期》(地址:https://sp.dila.edu.tw/magazine/downloadfile/20/1.htm)。我就直接引用他的論文精華吧,如下:
首先他介紹了太虛大師和印順法師的觀點。
太虛大師是漢傳傳統佛教的代表。漢傳佛教除了唯識宗、三論宗以外的其他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等)通通都是如來藏係為主流思想的。而瞭解和學習過唯識宗和三論宗的人非常少。
因此,太虛大師的佛學觀點 —— 佛性高於空性 —— 也是傳統如來藏系的觀點。如來藏即佛性。如來藏等於佛性。佛性和如來藏這兩個詞是相當的,在佛教內基本上是沒有分歧的。所以,後文中,我會混用這兩個詞,但它們都可以相互替換。
印順法師是近代宗教家,兼具學者風格的代表,也是三論宗或般若宗,或者中觀宗的代表。藏傳佛教中,有不少屬於中觀系。
為什麼大師們會有不同的觀點?為什麼聖嚴法師要去融合兩者呢?我們先從佛性和空性的基本定義開始。
什麼是佛性?
佛:代表了最圓滿的智慧和慈悲,或者說是最圓滿的覺悟。無論是智慧、覺悟、慈悲 —— 都是正面的、積極的描述,而且都是有作用的,自度度人,自利利人。
佛性有兩種解釋:
- 代表成佛的可能性,潛力,但還要經歷修行,才能具備完整的佛的智慧和慈悲。這個說法是最穩妥的,最不容易產生誤解。
- 是每個人的“本來面目”,“佛性本具”,每個人、每個有情都已經具有完整的佛性(智慧和慈悲),而只是因為客塵煩惱而無法完全展露出來。這個說法相對前者容易引起誤會,這裡暫不展開。
什麼是空性?
有三種理解: 虛空:虛空是最佳的比喻,但虛空本身不是真實存在的,也沒有作用,只是不障礙一切事物、現象的發生。
畢竟空:一切現象都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而空是最後的階段,也是最終的結局 —— 即般若講的“畢竟空”。因此,用這個“空”來理解也是可以的。
空性: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空”了,因緣有,自性空。因為一切現象(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才產生的,所以一切現象都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一切現象雖有,但自性空,意思是這些現象都沒有一個實體。
實體:如果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東西”,那它就是它的實體,而且要在任何條件下都保持固定不變。現代物理學特別可以佐證這一點,完全找不到這樣的“東西”。
為什麼如來藏系認為“佛性高於空性”?
很簡單,因為如來藏系的傳統觀點認為人人本具佛性,且這裡的佛性傾向於第二種解釋,即人人本具圓滿的佛陀智慧和慈悲。
強調佛性時,往往看重其作用,即智慧和慈悲的作用,也包括佛陀不可思議的廣大神通。
從重視“佛”的智慧和慈悲作用的角度來看,有作用的佛性比無作用的空性更加積極、啟發人、鼓舞人。因此,如來藏系通常堅持“佛性高於空性”的觀點 —— 這其實是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沒有之一),以及藏傳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之一。
為什麼般若或中觀會認為“空性高於佛性”呢?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般若系的核心思想是 —— 緣起性空。對於般若系來說,緣起性空是最究竟、最了義、最高的教理。
而成佛是從一個凡夫,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行,最終才能達成的。因此,成佛也是因緣法,“佛”也是自性空的,沒有一個“佛”的實體存在。成佛後,佛也會涅槃。
以上,從般若系的核心理論出發,空性是一個更準確、全面、普適的描述。相比之下,佛性只是描述成佛的一個角度而已。因此,般若系的觀點是“空性高於佛性”。
為什麼聖嚴法師要調和兩者?
聖嚴法師是以“緣起性空”為佛學中心思想 —— 空性、無我、三法印
“聖嚴法師曾表達其「中心思想」,明確表示「緣起性空」是他的思想中心。”林建德教授在論文中如此總結。
不僅林建德教授如此總結,《法鼓全集》中我讀過不少,有些甚至不止一遍。我也完全贊同林教授的觀點。以下略舉一些例子。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我在慧學方面,是從印度佛教的原始聖典《阿含經》入手,對於《阿含經》中所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緣滅的道理,印象非常深刻,故當我解釋或說明佛法根本義理的時候,一定會從這個立足點上出發又回到這個立足點來。就是我現在所弘傳的禪學,若以中國禪宗祖師們留下的文獻來看,是屬於如來藏系統的思想,可是我把佛法迴歸到緣起性空的原點,不論在修行方法的指導和修行理念的疏通,我都會指出最基本的立場,那便是所謂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如果偏離三法印的原則,那就很容易跟外道的常見和斷見混淆不清了。」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6輯第15冊,頁178)。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6-15-012
我的備註:一些執著於如來藏系的人,對三法印是在“降級”使用的,認為三法印只是現象層面的,而在佛性上,尤其是常、樂、我、淨的佛性上,三法印是不適用的。這樣的說法非常危險,因為他們明明承認“佛性”是有作用的(有作用即因緣),卻又否認佛性是無常、無我的觀點。這樣是非常危險的,是因為和外道的“梵我”、“神我”極其相似了,一不小心就變成“外道”了。
《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
「如來藏的信仰是怎麼出現的?在《楞伽經》裡就是這樣講的,大慧菩薩問:「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佛)言有如來藏耶?」佛說:「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佛的意思,如來藏是對計我外道的方便說,使外道們認為如來藏好像跟他們所執的神我一樣,而來接受佛法,然後轉變他們,進入佛門以後,就告訴他這是無我如來藏、是空如來藏。」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9輯第7冊,頁12-13)。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7-003
我的備註:聖嚴法師在這裡借用佛的話說 —— 如來藏是接引外道的方便說。而對於“因緣法”、“緣起性空”這樣的核心教義 —— 聖嚴法師則沒有引用或認為它們也是“方便說”。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聖嚴法師肯定也講過禪宗常用的經典語錄 —— “言語道斷”,或“不可說”、“不可思維”、或“超越語言,超越文字”這類觀點吧。—— 這很正常,無論是般若還是唯識,也都承認這點,甚至因緣法,佛經也說“因緣甚深”。
以“不可說”舉例,要說“不可說”,那麼般若、唯識,乃至因緣法都是不可說的,並不能因為“不可說”就證明如來藏高於般若,佛性高於空性了。至少在不可說的層面,大家是一樣的。
又例如,在最高教義中(無論哪個宗派的最高教義),狗屎和蛋糕都是一樣的,是平等的。但是,很顯然,不能說狗屎高於蛋糕吧?!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此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佛語心品〉也有一段經文,對這個問題,做了相當精彩的辯解: 大慧菩薩問:「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佛)言有如來藏耶?」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大正十六,四八九中)
這是說,在楞伽會上請法的大慧菩薩,對於佛言有如來藏,存有疑慮,擔心此說會與印度教的神我或梵我思想沒什麼差別了。佛的釋疑,則是要告知大慧菩薩,勿將如來藏看作外道的神我,佛是宣說三解脫門的,以及宣說實際、法性、法身、涅槃等,是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的。至於為何要說如來藏?只因為了開示引導那些計我執我的諸派外道,所以說有如來藏,目的是使令他們脫離虛妄不實的我見,而進入佛法的三解脫門,乃至成佛,依此能使他們脫離外道知見,所以說的是無我的如來藏。」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7輯第14冊,頁244-245)。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14-008
我的備註:聖嚴法師再次借用佛的話說 —— 如來藏是接引外道的方便說。無我如來藏才是最終目的。而傳統如來藏系的觀點,都是認可有我如來藏,真心如來藏,真常如來藏的。傳統上,如來藏系分類為“有宗”,而般若系是“空宗”。
聖嚴法師是非常重視如來藏
《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 「中國這個漢民族,乃至今天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也是一樣,對於如來藏佛教思想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對於中觀、唯識,那是較偏於學問的、思辨的佛教,而不容易成為普遍信仰和實踐的佛教。」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9輯第7冊,頁12)。
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9-07-003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因此我敢相信,適應未來的世界佛教,仍將以如來藏思想為其主軸,因為如來藏思想,既可滿足哲學思辨的要求,也可滿足信仰的要求,可以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也可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7輯第7冊,頁4-5)。
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07-001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而我的基礎佛法是阿含藏與律藏。可以說印度的大乘三系、中國的大乘諸宗,我都有涉獵,雖不能算是專家,亦不算是太外行了。其中我自己受用最多的、弘化最好用的、也最能被大眾接受的,還是如來藏的信仰。因此我以語體文譯釋了這部《如來藏經》。」 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7輯第7冊,頁7)。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7-07-001
《華嚴心詮:原人論考釋》
今後的世界佛教,應該是要具整合性、適應性、包容性、消融性的,能夠擔任並扮演好這份使命及角色的,相信還得要靠如來藏思想。
聖嚴法師是國際上有名的禪師,同時具備曹洞宗和臨濟宗兩脈傳承,對於傳統的禪宗主流思想,即如來藏,也非常熟悉並運用得非常得心應手。所以,聖嚴法師即是“禪宗”的法脈傳承者,又是著名的禪師。因此,如果有人說他不懂傳統的如來藏(即有宗的,有我的如來藏),那是毫無道理的。
但是,傳統的禪宗是有宗,是有我如來藏,是真心如來藏。而聖嚴法師的佛學中心思想又是般若空性,那該如何調和兩者呢?這既是聖嚴法師智慧的地方,又是聖嚴法師嚴謹的地方。
聖嚴法師調和空性和佛性
正如前面所說,傳統的如來藏,也是主流的如來藏思想,是太虛大師所認可的 —— 佛性高於空性。
而般若系(包括中觀)以為緣起性空才是最究竟的根本教義,所以認為 —— 空性高於佛性。
為了調和兩者,聖嚴法師說 —— 空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空性。
聖嚴法師這樣說,是有經典依據的,也有祖師這樣說過。依據請參見上面的表格和已引用的論文。這樣一來,就調和了兩者,也不用爭論高低了,都一樣,平等平等。
但是。
問題徹底解決了嗎?
並沒有。
對於信奉般若空宗的人來說,這個調和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實際上是把如來藏的“有”給否定了(或糾正了),認為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因此信奉般若的人會覺得聖嚴法師是站在般若的立場上的。
而對於傳統的如來藏信徒來說,則不一定買賬了,尤其是對於“有我如來藏”、“真心如來藏”、“真常如來藏”的人來說,他們是不買賬的,他們甚至會認為聖嚴法師不懂“真正”的如來藏。
所以,想要徹底調和空宗的般若,以及有宗的如來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這個爭議從古至今,爭論了千年了。
法鼓山體系內有很多人信奉“真常如來藏”
即使是在聖嚴法師所創辦的法鼓山,信奉“有我如來藏”、“真心如來藏”、“真常如來藏”的法師和信眾依然不少。
他們雖然也會說“佛性即是空性”,但他們極少提及“空性”,而是更多地提及“佛性”、“真心”,然後從“有”的角度去解釋佛法 —— 如果換成“空性”,很多“佛性”、“真心”的說法,他們的解釋連基本邏輯都不通順了。因此,他們不得不大量使用“佛性”、“真心”,而很少提及“空性”。
所以,要說這部分法鼓山的法師和信眾是完全遵循聖嚴法師的“緣起性空”和“佛性即空性”的觀點,其實是非常勉強的。
但是,聖嚴法師是否知道這種情況呢?他知道他的弟子,甚至是法子們,其實是傳統的如來藏信徒嗎?我猜他是知道的。法鼓山禪宗的法脈不是普傳的,只有少數弟子才被稱為法子,也只有法子才具有法鼓山禪宗的法脈繼承權。法子中,也有信奉真常如來藏的。
聖嚴法師為何傳法給“異見”的法子呢?我猜是因為,雖然他們不是無我如來藏的信奉者,而是有我如來藏、真心如來藏、真常的信奉者,但總歸在修禪定、斷煩惱,以及在實踐人間淨土的菩薩行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另外,這也是傳統禪宗、傳統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想,豈非一朝一夕可以更改的?!
後繼有人 —— 法鼓山的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不過,令我欣慰的是,當今法鼓山的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是在完整遵循聖嚴法師的佛學思想。他在論文《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中說:
“由於禪宗重於實修實證,而不重於學理的辨證分析,因此學者們將禪宗判屬如來藏系統”…
(備註:並非只是學者們如此,禪宗內的主流思想,其實都是信奉如來藏的,而且是真常如來藏。)
「無我之如來藏」思想
其實,禪宗從信仰上講有「佛性」;從哲學思辨上講有「如來藏」本體論之方便,但實質上的禪悟一定指的是悟「空性」,而這是超越邏輯思辨、唯證乃知始可成就的,絕對無哲學上之任何「本體」可得的,聖嚴法師說: “禪宗所說的悟,不是哲學家所見的絕對自然或本體,它是即萬法的現象而從因緣關係中所見的空性;但它雖可通過邏輯思辨說明因緣生法無非虛幻,卻無法親自體驗到此空性的實相……唯有進入禪宗的悟境才成。”
(備註:所引用的這段話,在《法鼓家風》,頁182,行12。)
“對於過去禪宗經常被批判是屬於真常唯心繫之禪法,聖嚴法師也有相當之警惕,因此直接講「佛性」就是「空性」,不講「如來藏」或「真如」了。他說:而過去的人提到禪的時候,都認為是如來藏、真如,那是屬於真常唯心的禪法。我講的禪不是如來藏,我是把佛性講成空性,就是中觀的空。” … “若以印度大乘三系而言,可以說聖嚴法師是依「無我之如來藏」思想來複興、開展漢傳禪佛教。”
總結
我作為法鼓山的信徒,作為聖嚴法師的信眾(僅指在法鼓山有皈依),讀了約30本《法鼓全集》,對於聖嚴法師的佛學思想是 —— 般若性空 —— 這點,我是非常瞭解的。但在與法鼓山互動過程中發現,有很多信眾、法師,甚至法子,其實是信奉“真心如來藏”、“有我如來藏”、“真常如來藏”。
這令我感到一點困惑。為了再次確認自己對聖嚴法師佛學思想的理解是“緣起性空”,我再次查閱了《法鼓全集》及相關論文,找到了許多教授(如林建德、林其賢)和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他們都一致指出 —— 緣起性空 —— 就是聖嚴法師的佛學中心思想。
由此,我感到十分欣慰,並寫下這篇文章,供聖嚴法師的“弟子們”、“信眾們”參考。希望我們共同實踐的,不僅僅是“人間淨土”,更要能完全瞭解和追尋聖嚴法師的佛學中心思想 —— 緣起性空。
附錄1:
論文《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收錄在《聖嚴研究》第二輯: 論文地址:https://www.shengyen.org.tw/userdata/upload/papers/paper-2.pdf,第304頁為論文開始頁。
該文件另一篇論文,也持相同觀點:
《聖嚴法師人間淨土思想立場的抉擇》林其賢,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聖嚴法師弘揚禪法,又堅持弘揚漢傳佛教。從大乘三系的判教來看,應是屬於如來藏系的思想立場。但是,聖嚴法師多次自述,強調自己思想的根本立場是性空。”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