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釋迦族被滅的近因

推薦理由

佛教裡面,釋迦族被琉璃王所滅的故事[1]廣為流傳。而故事的解讀往往有這樣幾個角度:(一)說明業力的強大,即使是有佛陀親自本人的三次阻攔也未能阻止釋迦族被滅的結局;(二)是說明神通不敵業力,因為在被滅的過程中,大目犍連尊者用神通來救護部分人卻徒勞無功,無人幸免。(三)因果報應,前世因是釋迦族在很久很久以前造了殺魚的惡業,導緻今生的釋迦族因此受報而被滅族。在所有的這些解讀角度裡面,唯獨缺乏一個歷史故事的視角(四),這正是本次推薦的原因。正因為這個故事出自佛經,並且佛陀親自開示了前世的因 —— 殺魚的惡業,才讓我們得以知道這個前世因。但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當遇到一個社會事件時,甚至遭遇戰爭時,則幾乎冇人能夠說出準確的前世因了。這個時候,第四個歷史故事的視角就尤為重要了。即使是有過去的“遠因”,而如果冇有“近因”去引發“果報”的發生,那麼這個“果報”就可能被延期,甚至不會發生。所以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時,關註當下,活在當下更為重要,保持正見,正念,避免引發“惡果”發生的近因,則完全可能避免“果報”,甚至轉變“果報”的發生了。

原文

作者:Huiyi Lin

釋迦族是憍薩羅國的附屬國,但他們不僅是剎帝利種姓且代代內婚,血統非常純,在當時也是公認的高貴血統。而憍薩羅國王波斯匿王雖然是剎帝利種姓,卻是血統不純的剎帝利,所以波斯匿王想娶個具有高貴血統的釋迦族女子(可能也有收服釋迦族民心的考量),就嚮釋迦族求婚,但釋迦族看不起波斯匿王的血統,首領摩訶男就把一個婢女假裝成自己的女兒嫁給波斯匿王,就是後來的末利夫人。以波斯匿王的情報係統理應不會不知道末利夫人的身份,但他似乎不在意,仍然非常寵愛末利夫人,畢竟末利夫人是個很有智慧的女性。他們生了一個兒子毘琉璃,毘琉璃八歲時,波斯匿王要他去外公家學射術,因為釋迦族全族都是剎帝利(武士),武力強大。毘琉璃原本高高興興去外公家,但釋迦族看不起這個婢女生的孩子,冇給他好臉色,且惹毛釋迦族的是,當時釋迦族剛蓋了一座華麗的大會堂,中座準備留給德高望重的人坐第一次(啓用典禮),結果毘琉璃跑去試坐了中座,讓釋迦族超不爽給轟了出去。轟人的方式很多種,有時候也未必使人生氣,但釋迦族邊轟邊罵他是雜種,這讓毘琉璃感覺倍受侮辱,發誓以後登上王位一定要報此仇。

過冇幾年,毘琉璃被身邊的佞臣煽動,要他幹掉老爸波斯匿就不用等那麼久才能當國王,毘琉璃聽信了,就趁波斯匿王出訪佛陀時直接篡位,並逼死還在路上的波斯匿王。篡位後的毘琉璃王不久即興兵攻打釋迦族,這中間佛陀曾經勸阻過(大家都知道,此處省略)。毘琉璃王的兵衆即將到達釋迦族城門前,釋迦族的神射手已經遙射不傷人的警告箭,讓毘琉璃王驚嚇這射技太強,後來又往前進逼時,一個釋迦族小男孩在無大人允許下自己出來應戰,這小男孩非常勇勐,殺了好幾個敵兵,嚇到毘琉璃王找洞躲起來。接下來,如果釋迦族的大人不出來阻止,也許能暫時躲過一劫,但釋迦族的大人們喝斥這小男孩不該殺生,讓這小男孩悻悻然離去。接著,大人們忙著討論到底要不要開城門應戰,正當大家都在考慮不殺生戒時,魔波旬化成人形告訴釋迦族:開門吧!於是門被打開了,毘琉璃王發現機會來了,就發動象軍沖進城內踩死許多釋迦族,這時首領摩訶男,也就是毘琉璃王的外公,就動之以親情,說他願意沈入水底,在他浮出水面之前這段時間讓族人逃出去。毘琉璃王答應了,但摩訶男沈入水底後遲遲冇浮出來,毘琉璃王等了一段時間不耐煩,就叫人去看看,原來摩訶男故意把頭髮綁在水下的樹根。接著毘琉璃王就展開燒殺擄掠,然後懷著多年宿怨終於得以報仇雪恨的心情回國。

毘琉璃王回捨衛城時,聽見城中有歌舞聲,就問是誰在歌舞作樂?旁人報說是祇陀王子(毘琉璃王同父異母的兄弟,也是賣園林給給孤獨長者的那個人),毘琉璃王一聽很不爽,就跑去問祇陀王子為何不跟自己去攻打釋迦族,祇陀太子就弱弱地回答:因為我不敢殺生啊!結果這個回答讓毘琉璃王超火大,一劍砍了祈陀太子。

故事還冇結束,毘琉璃王戰勝後高興得天天慶祝,第七天帶著衆兵將和婇女們到捨衛城不遠處的阿恃多伐底河(印度五大河之一)的河邊開party,不料突然洪水暴漲,這群人全被淹死。(這大概是現世報吧……)

別以為故事到此結束,後面還有呢~~

毘琉璃王死後,朝中大亂,讓多年的死對頭摩竭陀國看到機會,摩竭陀國此時的掌政者就是那個著名的「未生怨」故事主角阿闍世王。阿闍世王跟毘琉璃王是表兄弟(阿闍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是波斯匿王的妹妹)。阿闍世王也不是吃素的,早有稱霸印度的野心,就趁憍薩羅國一片混亂時出兵攻下憍薩羅國及其轄下的附屬國,此後摩竭陀國就成了印度勢力和領土最大的一個國家,但阿闍世王依然不滿足,對恆河對岸那個久攻不下的小國跋祇非常看不順眼,跋祇國的離車族跟釋迦族一樣全族都是剎帝利,非常驍勇善戰,這讓阿闍世王很頭大,後來大臣建議阿闍世王在面對跋祇的恆河岸邊蓋一個軍事要塞,雙方對峙八年後,阿闍世王才拿下跋祇。話說,這個軍事要塞原本是個小村莊,叫巴連弗邑,冇想到因為地處恆河與其他兩條支流的交會口,交通運輸便利,加上軍事要塞建立後帶來人口和商業貿易,逐漸成為繁華大城,於是在阿闍世王的孫子時代,就把首都從王捨城遷到了巴連弗邑,後來到了阿育王的祖父月護王的年代,巴連弗邑成了全印度最大、最繁華的都市。

故事到此結束。不過,這裏要回來說一下跋祇,跋祇的離車族和釋迦族都實施民主式政治,這是一種古老的印度政治製度,稱為gana-sanghas,我們熟悉的「僧伽」(和合衆)一詞就是來自這個名詞的sangha,其意為管理,而gana的意思是平等。在這種政治製度下,每個成年男子都有投票權,他們會定期舉行會議討論行政事務及軍事,也以選舉方式選出國王和大臣(特別是軍事要員和財務官)。

當阿闍世王一直想攻下跋祇而無法如願時,曾經派人去詢問佛陀有什麼意見?佛陀冇有正面回答,而是贊歎跋祇一國上下都遵守良好的道德規範,佛陀說跋祇國人

數相集會,講議正事。
君臣和順,上下相敬。
奉法曉忌,不違禮度。
孝事父母,敬順師長。
恭於宗廟,緻敬鬼神。
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
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惓。
若能爾者,長幼和順,轉更增盛,其國久安,無能侵損。

(關於跋祇國的美德,原文請見 《長阿含經》卷二(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初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01_002 )

對以上故事、人名、地名,有興趣進一步認識的話,可以請領、購買《好讀雜阿含》係列,或免費閱讀線上版。

原文地址:https://www.facebook.com/huiyi.lin.140/posts/pfbid0HbBchjv5Dn5rnrUVVQQY7GeYarH9Q3ED6YropiJh8VM42V48AvRv5K55kbNzenyWl
《好讀雜阿含》電子版下載地址:https://github.com/heavenchou/Samyukta-Agama_CBS
在線閱讀:https://buddhaspace.org/agama/

(圖片來源:繼程法師 chernart.com)

写于 November 2,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