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有瑕疵吗?如何看待佛经的不同翻译?

佛经中一字一句都是圆满的吗?

对于佛经的看法,从佛教来说,当然是非常神圣的。我刚开始学佛时,就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佛经是非常殊胜的,一字一句都是非常圆满的,里面不会有瑕疵。

刚学佛时,对于佛菩萨、佛经都是非常敬仰的。因此对于这类说法,也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随着学佛的不断深入,却发现这并非事实,也并非完全正确的。甚至开始感觉到这种说法的一些负面作用了。

不过在进入到负面作用之前,我还是应该先肯定它的积极作用的 —— 毕竟这类说法的由来已久,也必定有可取之处,否则便不会长远流传了。那么这种把佛经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圆满的、毫无瑕疵的说法的正面作用是什么呢?首先是,令人增长“信” —— 信解行证中的“信”,对于佛菩萨、佛经产生相信,甚至是绝对地相信,如何叫“绝对”呢?因为它不允许你有丝毫的怀疑。一旦有丝毫的怀疑,就不是圆满了。因为相信它的圆满,进而产生恭敬心、仰慕心。再之后,就应该勇猛精进学佛了。

如果可以保持这样的信心,并且不会遇到任何”干扰“,这样继续下去,学习下去,应该也会学有所成的。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信息不发达,一辈子只接触到一种说法,一本佛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只知道一种说法,并对其深信不疑,继而努力修行,精进修行,最终学有所成,弘化一方,也并非不可能。

然而,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信息很多,各种信息都会有,各种说法也都会有,一旦听到不同的说法时,又该如何面对?这才是这篇文章所要写的关键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干扰”了。 在古代时,信息闭塞,不容易遇到“干扰”。而在现代社会里面,不遇到不同的说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主动闭塞信息来源,只从一个地方获取信息来源。虽然的确有人如此,自己也觉得学得不错,当时再想要弘扬佛法,明显就会困难重重了。因为别人的信息不是闭塞的,已经听到过不同的信息来源了,不再对单一的信息来源买帐了。

一些翻译中的例子

《金刚经》的标题

《金刚经》有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和玄奘大师翻译的版本。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把般若智慧比喻成金刚。然而玄奘大师翻译的版本取名却叫做《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这是说般若的智慧,可以把最坚硬的金刚都断开。虽然两者都说明了般若智慧的厉害,当时具体的文辞表达上,一个比喻成金刚,另一个说能够断开金刚,两者的不同还是显而易见的。

以相观如来 vs 不应以相观如来

鸠摩罗什版本: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玄奘大师版本: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对照看:

来源: https://www.sohu.com/a/455623291_120984618 《金刚经》两种译本对照 (鸠摩罗什 VS 玄奘法师)

不仅说玄奘大师翻译成“不应”。另外的版本(如下所列),也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只有鸠摩罗什大师的版本是肯定态度的。

菩提流支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如来所说义,不以相成就得见如来。”

真谛译:“须菩提!汝意云何?可以具足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不以具足相应观如来。”

笈多译:“彼何意念?善实!相具足如来见应?”善实言:“不如此,世尊!如我,世尊说义解,我不相具足如来见应。”

义净译:“妙生!于汝意云何?应以具相观如来不?”“不尔,世尊!不应以具相观于如来。”

《入楞伽经》中的例子

以下截图来源于《入楞伽经 - 黄宝生 梵汉佛经对勘丛书》

求译是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只有四卷。实译是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共有十卷。从上述的图片可以看到,求译的版本是“虽有”,而实译的版本是“无有”。两者一个是有,另一个说无。从文字意义上来说,也是截然相反的。

三种还是四种?

求译里面把无我当作第三平等,实译里面的却是把无我当作第四平等。那到底是第三还是第四?

总结

从上面给出的例子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佛经,在细节上的差异不仅存在,甚至还很大。不仅细节不完全一致(例如,一个说第三,另一个说第四),甚至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一个是以相,另一个不以相。一个是有,另一个是无)。

如果之前一味地相信佛经中一字一句都是圆满的,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佛经中的“问题”呢?是无可言对?还是忽略这些摆在眼前的事实,继续相信一字一句都是“圆满”的呢?这是“智信”还是“迷信”呢?

所以,我的建议是 —— 回归中道的态度。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佛经在翻译上中的“种种差异”,不必把每个细节都说成是完美的。更不应该忽略这些明显的差异,而强词夺理把它们都解释成一致且完美的。同时,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佛经的义理是圆满的,这些不同版本的翻译,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观点是不会矛盾的,即通过文字说要表达的义理可以说是严格一致的。细节上的偏差,甚至相反的翻译,并不妨碍这点。

这样的态度,可以避免两种极端的态度 —— 一者认为佛经毫无瑕疵,另一者认为佛经版本不同而完全不可信。这样就是佛经翻译中的中道态度吧。

不同的译本对于想要深入佛经的人来说,其实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材料。如果佛经只有一个翻译,那么就只有一种参考了。如果有不同的翻译,就有不同的参考。有时只看一种译本,或许有觉得不好理解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多种译本,交叉对比,反而可以帮助理解佛经了。

所以,不仅要鼓励多多阅读佛经,甚至于有不同版本的佛经,还要多阅读几个不同版本的佛经,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

写于 May 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