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佛經中有瑕疵嗎?如何看待佛經的不同翻譯?
佛經中一字一句都是圓滿的嗎?
對於佛經的看法,從佛教來說,當然是非常神聖的。我剛開始學佛時,就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佛經是非常殊勝的,一字一句都是非常圓滿的,裡面不會有瑕疵。
剛學佛時,對於佛菩薩、佛經都是非常敬仰的。因此對於這類說法,也是深信不疑的。
但是隨著學佛的不斷深入,卻發現這並非事實,也並非完全正確的。甚至開始感覺到這種說法的一些負面作用了。
不過在進入到負面作用之前,我還是應該先肯定它的積極作用的 —— 畢竟這類說法的由來已久,也必定有可取之處,否則便不會長遠流傳了。那麼這種把佛經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圓滿的、毫無瑕疵的說法的正面作用是什麼呢?首先是,令人增長“信” —— 信解行證中的“信”,對於佛菩薩、佛經產生相信,甚至是絕對地相信,如何叫“絕對”呢?因為它不允許你有絲毫的懷疑。一旦有絲毫的懷疑,就不是圓滿了。因為相信它的圓滿,進而產生恭敬心、仰慕心。再之後,就應該勇猛精進學佛了。
如果可以保持這樣的信心,並且不會遇到任何”干擾“,這樣繼續下去,學習下去,應該也會學有所成的。
在古代的時候,因為信息不發達,一輩子只接觸到一種說法,一本佛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此,只知道一種說法,並對其深信不疑,繼而努力修行,精進修行,最終學有所成,弘化一方,也並非不可能。
然而,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信息很多,各種信息都會有,各種說法也都會有,一旦聽到不同的說法時,又該如何面對?這才是這篇文章所要寫的關鍵了。這就是上面所說的“干擾”了。 在古代時,信息閉塞,不容易遇到“干擾”。而在現代社會里面,不遇到不同的說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主動閉塞信息來源,只從一個地方獲取信息來源。雖然的確有人如此,自己也覺得學得不錯,當時再想要弘揚佛法,明顯就會困難重重了。因為別人的信息不是閉塞的,已經聽到過不同的信息來源了,不再對單一的信息來源買帳了。
一些翻譯中的例子
《金剛經》的標題
《金剛經》有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和玄奘大師翻譯的版本。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是把般若智慧比喻成金剛。然而玄奘大師翻譯的版本取名卻叫做《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說般若的智慧,可以把最堅硬的金剛都斷開。雖然兩者都說明了般若智慧的厲害,當時具體的文辭表達上,一個比喻成金剛,另一個說能夠斷開金剛,兩者的不同還是顯而易見的。
以相觀如來 vs 不應以相觀如來
鳩摩羅什版本: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玄奘大師版本:佛告善現。於汝意云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對照看:
來源: https://www.sohu.com/a/455623291_120984618 《金剛經》兩種譯本對照 (鳩摩羅什 VS 玄奘法師)
不僅說玄奘大師翻譯成“不應”。另外的版本(如下所列),也都是持否定態度的。只有鳩摩羅什大師的版本是肯定態度的。
菩提流支譯:“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我解如來所說義,不以相成就得見如來。”
真諦譯:“須菩提!汝意云何?可以具足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不以具足相應觀如來。”
笈多譯:“彼何意念?善實!相具足如來見應?”善實言:“不如此,世尊!如我,世尊說義解,我不相具足如來見應。”
義淨譯:“妙生!於汝意云何?應以具相觀如來不?”“不爾,世尊!不應以具相觀於如來。”
《入楞伽經》中的例子
以下截圖來源於《入楞伽經 - 黃寶生 梵漢佛經對勘叢書》
求譯是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只有四卷。實譯是實叉難陀的譯本《大乘入楞伽經》,共有十卷。從上述的圖片可以看到,求譯的版本是“雖有”,而實譯的版本是“無有”。兩者一個是有,另一個說無。從文字意義上來說,也是截然相反的。
三種還是四種?
求譯裡面把無我當作第三平等,實譯裡面的卻是把無我當作第四平等。那到底是第三還是第四?
總結
從上面給出的例子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佛經,在細節上的差異不僅存在,甚至還很大。不僅細節不完全一致(例如,一個說第三,另一個說第四),甚至有時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一個是以相,另一個不以相。一個是有,另一個是無)。
如果之前一味地相信佛經中一字一句都是圓滿的,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佛經中的“問題”呢?是無可言對?還是忽略這些擺在眼前的事實,繼續相信一字一句都是“圓滿”的呢?這是“智信”還是“迷信”呢?
所以,我的建議是 —— 迴歸中道的態度。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認佛經在翻譯上中的“種種差異”,不必把每個細節都說成是完美的。更不應該忽略這些明顯的差異,而強詞奪理把它們都解釋成一致且完美的。同時,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佛經的義理是圓滿的,這些不同版本的翻譯,所表現出來的主要觀點是不會矛盾的,即通過文字說要表達的義理可以說是嚴格一致的。細節上的偏差,甚至相反的翻譯,並不妨礙這點。
這樣的態度,可以避免兩種極端的態度 —— 一者認為佛經毫無瑕疵,另一者認為佛經版本不同而完全不可信。這樣就是佛經翻譯中的中道態度吧。
不同的譯本對於想要深入佛經的人來說,其實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材料。如果佛經只有一個翻譯,那麼就只有一種參考了。如果有不同的翻譯,就有不同的參考。有時只看一種譯本,或許有覺得不好理解的地方。如果可以看到多種譯本,交叉對比,反而可以幫助理解佛經了。
所以,不僅要鼓勵多多閱讀佛經,甚至於有不同版本的佛經,還要多閱讀幾個不同版本的佛經,這樣才能更好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