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学习如来藏要当心印度教的梵我一如,因为它们太相似了!
备注:这个是梵语Om(汉字用唵,发音ōng),即是印度教的标志,也是佛教诸多咒语的首字,更是藏传佛教中的种子字。
如来藏思想在汉传佛教中特别流行,不仅被禅宗所接纳和采用,就是汉传佛教的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和净土等也不免受到影响。勉强说来,只有玄奘大师后的新唯识才算是和如来藏保持了毕竟清晰的边界,证据可参考《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这两者都不涉及如来藏,甚至还批评了“本来清净”一类的观点。
然而,如来藏思想从佛教史发展来看,是后期才比较流行的思想,再后期一点就是秘密大乘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密教。根据很多人的说法,密教的思想又是延续了的如来藏思想。关于密教和印度教的讨论已经足够多,总结来说,无非是极其相似,不仅思想上的内容很相似,就是外在的形式,事项上的修炼都是极其相似的。不过,这点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回到如来藏和印度教来说,这两者也有很多观点是非常相似的。难怪有人说,学习如来藏者,要警惕下,千万不要最终变成了印度教神我的信徒。如果那样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了。
实际上,很多人学习如来藏的朋友,都不太关注和了解印度教的神我思想,甚至从来没有去了解过印度教的神我思想。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不注意区分的话,哪一天遇到了印度教的信徒,可能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相似感。
如来藏和印度教神我思想的对比
有鉴于此,在chatGPT4.0的帮助下[1],总结了如下的相似之处:
- 人人都有佛性/Brahman
- 如来藏强调人人都有佛性,这一佛性是纯净无瑕(本来清净)的,只是被无明和烦恼所遮蔽。
- 印度教的观点是每个生命体都有ātman,都是Brahman的一部分。人的真我(ātman)被视为神圣的、永恒的,并与宇宙的自我(Brahman)相一致。
- 修行是净化的过程
- 如来藏思想中,通过修行和实践,众生可以去除遮蔽佛性中的染污(烦恼和无明),最终达到觉悟。
- 在印度教中,通过内观、瑜伽和冥想来净化自己,个体可以认识到自我与Brahman的一致性,从而超越生死轮回,达到解脱。(Brahman很多人翻译为是“梵”,即“梵我一如”是其根本思想)
- 不二教义
- 如来藏思想中的佛性与一切众生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现象上出现了差异。经常强调“不二”或“一如”的观念,即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皆为佛性或如来藏的体现。
- 印度教的Advaita Vedanta(非二教义)也强调一切皆是Brahman,所有的区分和差异都是表面的、相对的。
- 佛性与神我
- 虽然强调无我,但也认为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真理或本质,即如来藏或佛性。
- 印度教认为,虽然世界是多样的,但背后有一个统一的原则或本质,即Brahman(宇宙自我)。
- 佛性与神我都是永恒的
- 在佛教中,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只有如来藏,即佛性,是不变的,是众生最终的归宿。
- 在印度教中,整个宇宙、物质世界(prakriti)都是变化的,而唯一不变的是真我(ātman)和宇宙自我(Brahman)。
- 悲心与普渡
- 如来藏思想中强调,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所以每个众生都值得被怜悯、被救渡。
- 印度教中也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因为每个生命体都有神圣的ātman。所以印度教中吃素的人非常多,甚至比佛教徒中吃素的还多。
- 觉性(内在指引)
- 在佛教中,如来藏或佛性是一个内在的、固有的潜力或本质,它可以指引众生走向觉醒。
- 在印度教中,内在的ātman是个体真实的自我,也是指引个体走向灵性觉醒的核心力量。
- 真实本质
- 佛教中的法(Dharma)表示宇宙的法则或真理,与之相应的如来藏是每个众生内在的真实本质。
- 印度教中的Dharma也指代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与之相应的ātman则是每个生命体的真实本质。
- 对真实的追求
- 佛教中,真实的本性(如来藏)被遮挡,但修行可以揭示其真实。
- 印度教中,真我(ātman)被无知(avidya)所遮挡,但通过修行和知识,人们可以认识其真实本质。
- 不可说——非语言的真理体验
- 如来藏或佛性的真实体验被描述为超越言语的,是一种直接、非概念的体验。
- 印度教的神秘主义者也经常描述Brahman的体验是超越言语和思想的。
- 无明
- 如来藏思想中,众生之所以未能认识到自己的佛性,是因为被烦恼、无明和妄想所迷惑。
- 印度教描述,众生之所以身处苦难,是因为avidya(无知)遮挡了他们对ātman和Brahman的认识。
- 智慧与慈悲
- 在佛教中,智慧和慈悲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品质。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如来藏,而慈悲则是佛性的体现。
- 在印度教中,jnana(知识或智慧)和bhakti(奉献或虔诚)是两个重要的修行途径,它们帮助修行者认识到ātman与Brahman的关系。
- 对神秘体验的追求
- 如来藏思想中,(指某些宗派)某些修炼和冥想的目标是达到神秘的体验或觉悟,这是直接体验佛性的一种。
- 印度教的某些传统,特别是与瑜伽和冥想相关的,也追求神秘的体验,作为与Brahman连接的直接证据。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知,两者的相似程度实在是太高了,有些地方只要把名词一换,简直就是一模一样。
为什么佛陀要讲“如来藏”?
可能有人会问了,那为什么佛要给大家讲如来藏呢?如来藏相关的经典非常之多,常见的就有如《楞严经》《如来藏经》等。在《如来藏经》,佛陀用了九个比喻来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这九个比喻分别是:
- 金藏比喻:如同在砂石之中藏有纯金,虽被砂石掩盖,但金的本质仍然纯净。
- 稻穗比喻:如同稻穗中有稻粒,但需要去壳才能看到。
- 蜜藏比喻:如同蜜被蜜蜂窝掩盖,需要打开才能取到甜蜜。
- 油藏比喻:如同芝麻中有油,但需要压榨才能提取油。
- 火藏比喻:如同木头中存在火,但需要摩擦才能点燃。
- 牛乳藏比喻:如同在牛乳中存在黄油,但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提取。
- 宝藏比喻:如同在地下藏有宝物,但需要挖掘才能找到。
- 芽藏比喻:如同在种子中存在芽苗,但需要适当的条件才能生长。
- 水藏比喻:如同在源泉中存在清水,但需要挖掘才能流出。
不过在这些经典中,佛陀并没有说明为何要讲如来藏?直到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中,“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直译: 当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问佛:「世尊,您说过,如来藏的本性是纯净的,具有三十二的特征,存在于所有生命体内,就像一件被肮脏的衣物包裹的珍贵宝石。如来藏始终是恒定不变的,但被五蕴、六界、十二入等的肮脏衣物所覆盖,也被贪心、瞋恨、无知和虚假的想法所玷污。所有的佛都这么说过。那么,世尊,为什么您和外道一样也说有「我」存在,认为这个「我」是永恒、创造者、独立的如来藏,且永不消失?」
评论: 这段经文中,大慧菩萨摩诃萨询问佛关于如来藏的教义与外道(异教徒)的观念之间是否有区别,尤其是在“我”的存在概念上。其中有两个重点值得关注:
- 第一:外道也说有我,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不会消失的“我”。
- 第二:世尊也说有我,且这个我就是如来藏,它的本性是纯净的。并且用了“脏衣服包裹着的宝贝”来比喻,这个比喻和《如来藏经》的比喻类似。
然后佛陀就回答了大慧菩萨的这个提问。
经文: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直译: 佛对大慧菩萨摩诃萨说:「我所说的“如来藏”与外道说的“我”是不一样的。大慧,我有时候会用“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些语句来描述如来藏。而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帮助那些害怕“无我”观念的人理解,并指出真正的如来藏是超越妄想和任何事物的。
未来和现在的菩萨摩诃萨,不应该执着于“我”的观念。就像陶工用泥和各种工具制作各种器皿,我也用各种智慧和方法,或说有如来藏,或说无我。主要是因为这些原因,我谈论如来藏,这与外道的“我”是有区别的。我谈论如来藏,是为了引导那些抱有“我”观念的外道(异教徒或不同宗教的信徒),希望人们能远离错误的、虚妄的“我”的观念,进入三种解脱的境界,迅速实现最高的觉悟,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的说法就会和外道说的“我”一样。因此,大慧,为了远离外道的观念,你应该依赖无我的如来藏。」
评论: 这段经文主要是佛陀解释“如来藏”的概念,强调其与外道所说的“我”有所不同,并鼓励大慧菩萨摩诃萨远离“我”的执着。同时,这里点出来了佛陀说如来藏的两个原因:
- 第一:“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是为了帮助那些害怕“无我”观念的人理解,并指出真正的如来藏是超越妄想和任何事物的。其中“无我”是基础佛法和般若系的重要思想。
- 第二:“开引计我诸外道故”,白话为,是为了引导那些抱有“我”观念的外道(异教徒或不同宗教的信徒)。意思,用“如来藏”这样近似外道“我”(ātman)的概念吸引外道,这样外道更容易相信佛法,然后再把外道引导进入“三解脱门”。而三解脱门的内容即是空、无相、无愿。这样就能迅速获得最高的觉悟 —— 即是成佛了。
而三解脱门正是基础佛法和般若系(或中观)的重要思想,这样两次都回归到了基础佛法和般若法门了。
总结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接纳“无我”的思想,并不会害怕。同时又知道三解脱门是成佛的快速途径,那么其实是没有必要额外再去学习一个和外道相近的“我”的“如来藏”思想的。
而如果你害怕“无我”,总觉得那就是一种虚无的感觉,要有一个“我”才觉得踏实。那么你就可以学习下如来藏了,因为如来藏里面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有一个本来清净的自性,一个本来清净的如来藏。
只是为了避免这个如来藏和外道的“神我”(ātman),一定要记得多多学习无我和三解脱门,而无我和三解脱门的讲解,多在阿含经和般若系经典中。
祖师大德们肯定也注意到这点,所以,在讲解如来藏时,一定要搭配讲“空如来藏”,这样才不至于堕入外道的“神我”上而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无论那个东西叫什么 —— “我,如来藏,自性。这也是“如来藏”思想的中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以及空不空如来藏。
再补充一点,当年禅宗达摩祖师来汉地弘传禅宗时,最早用的正是这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来“以心印心”。直到五祖弘忍大师时,才开始用《金刚经》,不仅因为它更简练、还因为它说无我更加直接。结果使用《金刚经》的年代也不多,禅宗又开始推崇起《楞严经》来了,而且几乎不提《楞伽经》中,佛陀对大慧说的,佛陀说如来藏是说给那些害怕“无我”,以及外道中执着有我的两点重要原因了。而重心也从无我之如来藏,变成了有我之如来藏(把如来藏当自性就是有我之如来藏,这里的“自性=我”),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了。
对于如来藏的发展感兴趣朋友,不妨可以参考下:
- 印顺法师的《如来藏之研究》。 https://deerpark.app/reader/Y0037/1
-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的《华严心诠》中的第四章:直显真源——佛了义实教。https://ddc.shengyen.org/?doc=07-14-008&tree_id=j1_3828 。
其他参考:
- chatGPT4.0对于如来藏和印度教相似性的的回答 https://chat.openai.com/share/3cf8ed4d-374a-4758-bd30-482a2a4fe775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 https://deerpark.app/reader/T0670/2
- 我之前的文章: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https://mp.weixin.qq.com/s/n1RfPHv65iJtp1WmARvS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