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執著?| 一文說清楚佛教的執著是什麼 | 我執和法執

經常在學佛群裡面聽別人提起“執著”,尤其是說別人執著的特別常見。可是認真地問對方,什麼是執著時,又通常得不到正面的回應。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了說執著,卻並不清楚到底什麼是執著。更糟糕的是,甚至有人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了,被人說這也是執著,那也是執著,仿佛就沒有不是執著的東西了。如果是這樣,那真的很有必要來討論下,到底什麼是執著了。

世人的執著

先來看看一些例子吧。

  • 有人說:必須去海外留學,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
  • 有人說:必須考上985,211(指排名靠前的大學),人生才是圓滿的。
  • 有人說:必須學會AI,才會有前途。
  • 有人說:必須去國外旅遊幾次,人生才有意義。
  • 有人說:必須學會一項樂器,才能考上好的大學。
  • 有人說:女人若不學會化妝,將來就沒人願意娶。
  • 有人說:女兒大了就得嫁人,嫁人了才會幸福,才有歸宿。
  • 有人說:除非用上了xxx品牌的包包,否則人生就是缺憾。
  • 有人說:非某某不嫁,如果錯過他,我會後悔一輩子。
  • 有人說:我非某某品牌的coffee不喝。
  • 有人說:只有某某茶才是真正的茶。
  • 有人說:只有考上公務員才有出路。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要留意下,幾乎每天都會聽到類似的言論了。這些都是“執著”,而且都是普通人的執著。仔細看看這些例子,不難總結出來這裏的規律 —— 那就是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成功的,才是圓滿的,才是有意義的,才是有價值的。“只有這樣”是指單一選擇,單一因素,才能有最好的結果。肯定這“單一選項”的同時,也否定了其他選擇了。我們不妨把個規律叫做“一因一果”。

事實上,這種“一因一果”正是諸多執著的本質,即對前因後果的錯誤認知,産出了執著。通常來說,想要達到某種結果,一般都是有很多種選擇的,所謂 ——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狀元。如果你的目標是想要成為一個狀元,那麼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有狀元,都是可以成為其狀元的。至於你要選擇哪個行業,應該綜合考慮,尤其是結合自身的優點、特長來說。這樣選擇一個合適的行業,才最有可能成為其狀元了。

學佛人的執著

不僅世人會有很多執著。其實學佛人,也是有很多執著的。比如說:

  • 有人說:必須拜地藏菩薩懺才能清除罪障。
  • 有人說:必須念佛這一門,才有解脫的可能。
  • 有人說:只有某某師父,才是真正的老師(指善知識,下同)。
  • 有人說:只有某某宗派,才是真正的佛法。
  • 有人說:沒有神通作為證明,就不能認定老師的證量。
  • 有人說:必須穿破衣服,用舊東西,過得像乞丐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 有人說:瞧,那和尚還用iPhone呢,還坐大品牌轎車,算什麼出家人啊。
  • 有人說:必須每天念《楞嚴經》100遍,否則無法開悟。
  • 有人說:必須修習密宗法門,其他流派都太淺薄。
  • 有人說:數息打坐就是修行,研讀經論純屬多餘。
  • 有人說:只有在深山老林閉關,城市裏的修行都不算數。

除了“一因一果”的例子之外,這裏又多了一些不同的“執著”的例子。那就是只有這樣,才是那樣。比如,只有打坐才是修行,這不僅把打坐和修行劃上了等號,還直接排除了其他的選擇。否定了持戒、念佛等其他方式也是修行。這顯然違背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什麼是執著?

GPT回答執著

先不討論佛教的核心,先看對執著的定義和描述,ChatGPT的這個總結相當到位了。摘錄文字如下:

在佛教中,”執著”是一個核心概念,通常指對物質、想法、情感等的過分依賴或固執。以下是佛教對執著的幾種描述:

  • 物質執著:對物質財富、身體或感官享受的過分依戀。
  • 觀念執著:固守某些觀點、信仰或思想,不願意接受新的或不同的理念。
  • 情感執著:對特定情感狀態(如快樂、愛情或悲傷)的過度追求或回避。
  • 自我執著:對“我”或“自我”身份的強烈認同,這包括對自我的成就、外貌或社會地位的執著。
  • 儀式執著:盲目遵守宗教或社會儀式而忽視了其背後的精神意義。

再用這個定義和描述來看上面的例子,可謂是一目了然了。如:

  • 物質執著的例子:“除非用上了xxx品牌的包包,否則人生就是缺憾。”
  • 儀式執著的例子:“必須拜地藏懺”,“必須在深山裏”,“必須打坐”等。
  • 情感執著的例子:“非某某不嫁”,“只愛她、他一人”。
  • 觀念執著的例子:“必須去國外旅遊幾次,人生才有意義。” —— 很多例子都屬於此類。
  • 自我執著的例子:這個是核心,後文再剖析下。

雖然“執著”可能是佛教裡面出來的詞匯,在佛教裡面使用也最頻繁。但很顯然,上面的例子,即包括了普通人的執著,也包括學佛人的執著,所以就這個執著而言,並非是只有學佛人才有的了。

那麼執著的危害是什麼?很顯然,那就是導緻痛苦。盲目的追求和判斷,必然導緻身心上的漣漪反應。如果碰巧心願得到了滿足,這種反應會暫時隱藏起來。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心與願違,那必然會産生痛苦了,而且,執著得越深,痛苦越劇烈。

佛學上的我執

若再進一步分析為何會有各種各樣的執著,一步步分析下去,必定都會到“自我認知”的這個根本點來。可以這樣說,一切的錯誤認知,都是以“我的看法”,“我的觀念”,“我的經驗”,“我的立場、視角”等為前提的。若沒有固執於此,那麼就不容易産生執著了。

而“我的看法”,“我的觀念”,“我的經驗”,“我的立場、視角”又是以什麼為基礎呢?那就是“我”了,或現代所說的“自我”,“自我意識”了。這也是佛教中的“我執” —— 認為有我。一個什麼樣的我呢?一個實有的“我”,一個擁有永恆靈魂的“我”,或是一個永恆固定的“我”。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解釋“我執”: (術語)認有我身之執念為我執,亦雲人執。唯識述記一本曰:「煩惱障品類衆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俱捨論二十九曰:「由我執力,諸煩惱生。三有輪回,無容解脫。」俱捨光記二曰:「我執謂我見。」梵Ātma-grāha。

ChatGPT翻譯的白話如下(有修改):

“(佛教術語)我們堅信自己身體就是自己 —— 那種想法稱為‘我執’,也叫做‘人執’。《唯識述記》中說:‘煩惱有很多種,但我執是它們的根源,它産生了所有的煩惱。如果不執著於自我,就不會有煩惱。’《俱捨論》第二十九卷說:‘由於我執的影響,各種煩惱就産生了。這樣就會睏在生死輪回中,無法解脫。’《俱捨光記》第二卷裏說:‘我執就是對自我的看法。’用梵文說,這叫做Ātma-grāha。”

破除我執的根本方法

正如剛才ChatGPT中提到的一樣,破除我執的根本方法就是梳理對於“我”的正確認識,那就是“無我”。破除對物質過分依賴,或固執的想法,那就需要對“無常”和“苦”(指不安)有正確的認識。這裏的“苦”不只是“痛苦”的意思,更是指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任何物質(乃至意識)都是“無常”的,所以是“苦”的(只是起名為“苦”)。

為何無常?那就要對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形成和存在有一定的了解了,這便是佛教的根本理論了 —— 因緣法。即一切的人事物都不會絕對地、孤立地産生和存在。它們的産出和存在都是相互依存。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任何永恆的人事物,它們所以依賴的東西(因緣)也一直在發生變化…… 所以,我們會看到春夏秋冬,花謝花開,人會生老病死。

總結來說,就是要明白因緣法,就會懂得“無常”和“苦”的道理,不僅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也如此,自我意識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最後也就沒有了“我”,即“無我”。沒有了“我”,就沒有“我所”,即沒有以我為中心的各種觀念,想法,偏見,立場等。這樣就可以破除“我執”了。

貪瞋癡根本的也是我執

佛教裡面經常提起“貪瞋癡”的危害,但卻很少提及“貪瞋癡”的根本其實在於“我執”。不了解“我執”,不直接破除“我執”,雖然也能夠減少貪瞋癡,但其效果肯定不如先破“我執”之後,再去減少貪嗔癡來得效果好。因為産生“貪瞋癡”的根本,在於有“我”。所以其實是“我貪”,“我嗔”,“我癡”。如果把其中的“我”破除掉了以後,“貪瞋癡”就沒有可以依賴了,沒有“依賴”就不會産生新的“貪瞋癡”。

以《百法明門論》中的分類來說,有六個核心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和不正見。不正見又分為:身見、邊見、見取見、禁戒取見和邪見。

六根煩惱

  • 身見:是最常見的錯誤認知,即是把身體當成“我”,稱之為身見。
  • 邊見:是常見的兩種錯誤認知,一種是斷滅論,認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另一種是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
  • 見取見:非果計果 —— 不是佛教中所承認的證果,但是被當做證果了,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神通和證果混為一談。
  • 禁戒取見:非因計因 —— 古印度時期就有的牛戒,狗戒等,印度之外的地方不太多見。
  • 邪見:就是其他一切不正確的認知 —— 比如把能量、維度、量子和證果聯係起來的,稀裏糊塗,不清不楚,但是可以糊弄人的。

破除我執才是證果的開始

以修行來說,證果是目標。無論是解脫果——阿羅漢,還是菩提果——成佛。這兩者都有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就是第一個證果的階位,都是從破除我執開始的 —— 見道位。

聲聞的見道位:見四諦之真理,即體悟到了苦、集、滅、道。這個真理是涵蓋了一切物質和生命的,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就是“無我”。從物質的角度來說,就是“苦”(無常)。所以在基礎佛法(《阿含經》等)中,苦,無常,無我和空,經常會一起出現,意思相同,只是表達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菩薩的見道位:見真如之真理,不僅要證人無我,還要證法無我。人無我,法無我其實是無我的細分了。只是在菩提道中,會進一步推導“無我”的個概念,因為“無我”,所以也是“無自性”,即是“空性”的。有時只是為了突出菩薩需要救度衆生的需求,才會更加強調“法無我”。尤其是對“涅槃”的解讀上,和聲聞有所區別。

法執

和我執對應的概念還有一個法執,這裏也簡略補充下。

我執 —— 就是認為有我,要麼把身體當我,要麼認為有一個永生的靈魂。

法執 —— 就是認為實有物質,或實有世界,這是粗略地說,再細的來說,就是要區別涅槃是否有無了。

我執 = 煩惱障,認為實有我,所以起煩惱。煩惱障礙涅槃。不息滅煩惱不能成阿羅漢。

法執 = 所知障,認為物質等是實有的,所以不能對物質等有正確的認識。這樣就無法認識真如。所知障礙菩提。不證真如不能覺悟佛智。

上面其實也說了,其實“無我”即可以指生命,也可以指物質。但也可以區分成“人無我”和“法無我”。其中,對於“法無我”的部分,又分為有區分的和無區分的,比如對於蘋果的認知,各個體係都認為是“無我”的。但是對於更加高級的概念,如涅槃,在不同的體係中就會有不同的認知了。暫且不展開了。

先從我執(煩惱障)下手一定沒錯

不過要記住一定,從實際修行中的角度來說,可以先把這些高級的概念放一邊。涅槃是什麼,佛性是什麼,如來藏是什麼,是有是無?這些概念不僅在普通人之間存在廣泛的爭議,就是在很多高僧大德之間,也並未有統一的認知。有統一認識的部分,反而是我執的部分,就是煩惱障的部分 —— 即我執,和貪瞋癡。

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完全可以先努力破除我執為先,然後再去減少和對治貪瞋癡。但如果對於破除我執等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完全理解。也是沒有關係,那就從日常中對治貪瞋癡開始。貪瞋癡減少了,對於破除我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若以解脫道來說,先破除我執,體證無我,自然而然就能熄滅貪瞋癡了,也就達成了解脫的目標了。

若以菩薩道來說,先破除了我執,也就是法執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部分先處理掉了,剩下的法執,是初地菩薩以後要對治的。所以如果以初地菩薩為目標,這樣就和解脫道一樣了 —— 那就是先破除我執。

最後祝大家都能早日破除我執。 阿彌陀佛。

愚夫合十。

写于 December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