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什么是清净和清净观?又是为何被滥用的?

想要了解什么是清净观,想要了解什么是清净?尤其是佛教里面关于“清净”的流行说法是什么。

什么是清净?

什么是清净?六祖坛经里面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或许是最好的诠释了。这句话表达了自性的纯净和无染。自性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本来的状态,本来面目,它不受外界的影响,也不被烦恼、欲望、执著所污染。不仅每个人都是如此,一切我们认为的“外境”也是如此。

备注:这里的“本来清净”主要是如来藏的思想,这个如来藏也被称之为自性,心性,佛性。他们是每个人,每个众生的“本来面目”,他们的特点是“本来清净”。(般若思想,唯识思想的表达有所不同,这里不再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我之前的对比文章 ——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什么是清净观?

在了解了每个人,乃至每个事物都是清净的以后。以此作观 —— 即在观念上、概念上、理解上把每个人,每件事都“观”成“清净”的。举例说明:

吃早饭时倒牛奶,不小心洒了几滴在桌子上,被老婆骂了几句,笨手笨脚的。

这时如何是清净观呢?

  • 先观自己,被骂时,自己的佛性(可换成其他名称,但在这里,用佛性最好)还在吗?—— 在。有被污染吗?—— 没有。有减少吗?—— 没有。
  • 再观老婆,她骂人时,她的佛性在吗?—— 在。有减少吗? —— 没有。
  • 骂人的话 —— 是因缘所生吗?—— 是。组成声音的声波、音符,或发生的喉咙,声带有染污吗?—— 没有。 以此类推,上述的人和事物,没有一件的“本质”是染污的?只是我们认为有我,认为有骂人的人,认为有骂,所以才会染污,才会生气,才会回嘴,甚至进一步打架了。

这样的观察的方法可以称之为“清净观”。要如何运用这样的观呢?佛教里面还有一个术语 —— 三轮体空。学会了这个“公式”(套路),就容易记得和运用了。“三轮”分别是能、所和事件。再对照下:

  • 能:就是主动方,对应例子里面骂人的人。
  • 所:就是被动方,对应例子里面被骂的人。
  • 事件、事物:就是事情,对应例子里面的骂人这件事情,或骂人的语言。

“三轮体空”的意思是说,三样东西都是“体空”的,都是“无自性“的。这时从般若思想的角度来解读的。如果从如来藏思想解读,那就是“三轮清净”了。他们的本来面目(本质、真相)都不是染污的。所以都是清净的了。

再举一个例子,佛教讲到“三轮体空”的时候,常常会和“布施”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做倒“无相布施”:

  • 能:就是主动方,就是布施的人。
  • 所:就是被动方,就是接受的人。
  • 事件、事物:布施的具体内容,如金钱,物质,精力,时间等。

清净观如何被滥用?

上面举例的清净观,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什么原则性上的问题,更不会涉及到犯罪、犯法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清净观,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心的安定,情绪的稳定,于人于己都是好事一件。

什么场景下开始被滥用呢?那就是事件的本身越来越严重了。例如,某“大师”违法了根本戒律,甚至触犯了法律,却有人依然要求对这样的大师做清净观,以便维持他的“权威”,维护所谓的“佛教名誉”。并冠以各种冠冕堂皇的话 —— 他只是在示现了,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密意 —— 所以要对他观清净。

倘若都是如此,那社会还能健康、正常运转吗?这样的“清净观”不仅不符合佛法,反而是违背了佛法的慈悲精神 —— “不伤害他人” —— 是佛教慈悲最最基本的精神,更何况要主动予乐(慈)和拔苦(悲)呢?!

被滥用的关键是,对特定人,尤其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的“不如法”的行为做清净观?而有违于佛法中所强调的一切本自清净,这里强调的意思是普遍性的,而不是单独指某大人,某事件。

再者,以“人间佛教”的立场来说,以促进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来说 —— 遇到违法行为,如实、客观地举报 —— 这类行为更是清净的,更应该以清净观对待。这不仅如理如法,而且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良好秩序。只要发心纯正,为了佛教,为了大众,举报邪师,举报违反戒律的人 —— 这样的为教为民的大善事,不仅不会有所谓的恶报,甚至会有无量的功德。 —— 只不过,现实社会里面,往往”大人物“有大势力,依附他的人太多,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至于受到打击报复。正所谓 —— 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总结

正如上面提及的示现,密意等。我也有写过多篇文章,专门澄清和说明。

《不该把“示现”当做丑闻的借口》 ,这篇文章是说,原来示现用在佛菩萨身上,后来用在“大师”身上,再后来被他人用来掩盖丑闻,认为“大师”们只是在示现而已。

《什么是密意? | 密意虽有,但不用滥用哦》,这篇文章是说,佛经里面,佛菩萨的确有时会用“密意”来说明某些道理难以理解,或解释之前的说法为何不同。后来,又被他人用来给某些人事物当掩饰,用来美化一些缺陷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以及当前这篇文章,不顾“清净观”的本来用意,却被要求只是对某些“大师”,“大人物”、“权威”的丑闻、恶行做清净观。从何达到他们维护“权威”的目的,甚至可能是助纣为虐。

这种滥用“清净观”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法的扭曲和误解。原本意在安定身心、增长智慧与慈悲的教导,被错误地用作为不当行为的遮掩,这不仅损害了佛教,也误导了众生,让他们在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上产生了模糊的认识。在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框架之内,对不正之风的揭露和抵制,才是真正的清净行为,能够有助于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必须明白,真正的清净观不是对错误行为的容忍或是无视,而是在于识别错误后,勇于站出来,以智慧和慈悲心指出错误,并通过恰当的渠道,如法律途径,予以解决(过程中也要记得自我保护,避免被打击报复)。这不仅是对佛法的正确理解和实践,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因此,对于佛教徒来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佛法,正确理解清净观的本意,避免被误导和滥用。同时,也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智慧和勇于正义的勇气,确保自己的行为既符合佛法的教义,也遵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能保持个人的清净心,也能促进社会的正义和和谐。

写于 March 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