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什麼是清淨和清淨觀?又是為何被濫用的?
想要了解什麼是清淨觀,想要了解什麼是清淨?尤其是佛教裡面關於“清淨”的流行說法是什麼。
什麼是清淨?
什麼是清淨?六祖壇經裡面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或許是最好的詮釋了。這句話表達了自性的純淨和無染。自性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本來的狀態,本來面目,它不受外界的影響,也不被煩惱、慾望、執著所汙染。不僅每個人都是如此,一切我們認為的“外境”也是如此。
備註:這裡的“本來清淨”主要是如來藏的思想,這個如來藏也被稱之為自性,心性,佛性。他們是每個人,每個眾生的“本來面目”,他們的特點是“本來清淨”。(般若思想,唯識思想的表達有所不同,這裡不再展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我之前的對比文章 ——嘗試對比中觀、唯識和如來藏)
什麼是清淨觀?
在瞭解了每個人,乃至每個事物都是清淨的以後。以此作觀 —— 即在觀念上、概念上、理解上把每個人,每件事都“觀”成“清淨”的。舉例說明:
吃早飯時倒牛奶,不小心灑了幾滴在桌子上,被老婆罵了幾句,笨手笨腳的。
這時如何是清淨觀呢?
- 先觀自己,被罵時,自己的佛性(可換成其他名稱,但在這裡,用佛性最好)還在嗎?—— 在。有被汙染嗎?—— 沒有。有減少嗎?—— 沒有。
- 再觀老婆,她罵人時,她的佛性在嗎?—— 在。有減少嗎? —— 沒有。
- 罵人的話 —— 是因緣所生嗎?—— 是。組成聲音的聲波、音符,或發生的喉嚨,聲帶有染汙嗎?—— 沒有。 以此類推,上述的人和事物,沒有一件的“本質”是染汙的?只是我們認為有我,認為有罵人的人,認為有罵,所以才會染汙,才會生氣,才會回嘴,甚至進一步打架了。
這樣的觀察的方法可以稱之為“清淨觀”。要如何運用這樣的觀呢?佛教裡面還有一個術語 —— 三輪體空。學會了這個“公式”(套路),就容易記得和運用了。“三輪”分別是能、所和事件。再對照下:
- 能:就是主動方,對應例子裡面罵人的人。
- 所:就是被動方,對應例子裡面被罵的人。
- 事件、事物:就是事情,對應例子裡面的罵人這件事情,或罵人的語言。
“三輪體空”的意思是說,三樣東西都是“體空”的,都是“無自性“的。這時從般若思想的角度來解讀的。如果從如來藏思想解讀,那就是“三輪清淨”了。他們的本來面目(本質、真相)都不是染汙的。所以都是清淨的了。
再舉一個例子,佛教講到“三輪體空”的時候,常常會和“佈施”聯繫在一起,這樣可以做倒“無相佈施”:
- 能:就是主動方,就是佈施的人。
- 所:就是被動方,就是接受的人。
- 事件、事物:佈施的具體內容,如金錢,物質,精力,時間等。
清淨觀如何被濫用?
上面舉例的清淨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不是什麼原則性上的問題,更不會涉及到犯罪、犯法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這類的清淨觀,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身心的安定,情緒的穩定,於人於己都是好事一件。
什麼場景下開始被濫用呢?那就是事件的本身越來越嚴重了。例如,某“大師”違法了根本戒律,甚至觸犯了法律,卻有人依然要求對這樣的大師做清淨觀,以便維持他的“權威”,維護所謂的“佛教名譽”。並冠以各種冠冕堂皇的話 —— 他只是在示現了,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密意 —— 所以要對他觀清淨。
倘若都是如此,那社會還能健康、正常運轉嗎?這樣的“清淨觀”不僅不符合佛法,反而是違背了佛法的慈悲精神 —— “不傷害他人” —— 是佛教慈悲最最基本的精神,更何況要主動予樂(慈)和拔苦(悲)呢?!
被濫用的關鍵是,對特定人,尤其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的“不如法”的行為做清淨觀?而有違於佛法中所強調的一切本自清淨,這裡強調的意思是普遍性的,而不是單獨指某大人,某事件。
再者,以“人間佛教”的立場來說,以促進健康的,良好的社會來說 —— 遇到違法行為,如實、客觀地舉報 —— 這類行為更是清淨的,更應該以清淨觀對待。這不僅如理如法,而且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良好秩序。只要發心純正,為了佛教,為了大眾,舉報邪師,舉報違反戒律的人 —— 這樣的為教為民的大善事,不僅不會有所謂的惡報,甚至會有無量的功德。 —— 只不過,現實社會里面,往往”大人物“有大勢力,依附他的人太多,還是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至於受到打擊報復。正所謂 —— 人間正道是滄桑啊。
總結
正如上面提及的示現,密意等。我也有寫過多篇文章,專門澄清和說明。
《不該把“示現”當做醜聞的藉口》 ,這篇文章是說,原來示現用在佛菩薩身上,後來用在“大師”身上,再後來被他人用來掩蓋醜聞,認為“大師”們只是在示現而已。
《什麼是密意? | 密意雖有,但不用濫用哦》,這篇文章是說,佛經裡面,佛菩薩的確有時會用“密意”來說明某些道理難以理解,或解釋之前的說法為何不同。後來,又被他人用來給某些人事物當掩飾,用來美化一些缺陷或不符合邏輯的地方。
以及當前這篇文章,不顧“清淨觀”的本來用意,卻被要求只是對某些“大師”,“大人物”、“權威”的醜聞、惡行做清淨觀。從何達到他們維護“權威”的目的,甚至可能是助紂為虐。
這種濫用“清淨觀”的現象,實質上是一種對佛法的扭曲和誤解。原本意在安定身心、增長智慧與慈悲的教導,被錯誤地用作為不當行為的遮掩,這不僅損害了佛教,也誤導了眾生,讓他們在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上產生了模糊的認識。在社會的道德倫理和法律框架之內,對不正之風的揭露和抵制,才是真正的清淨行為,能夠有助於社會的正義與和諧。
必須明白,真正的清淨觀不是對錯誤行為的容忍或是無視,而是在於識別錯誤後,勇於站出來,以智慧和慈悲心指出錯誤,並通過恰當的渠道,如法律途徑,予以解決(過程中也要記得自我保護,避免被打擊報復)。這不僅是對佛法的正確理解和實踐,也是對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因此,對於佛教徒來說,重要的是要深入學習佛法,正確理解清淨觀的本意,避免被誤導和濫用。同時,也需要具備辨別是非的智慧和勇於正義的勇氣,確保自己的行為既符合佛法的教義,也遵循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法律規範。通過這樣的實踐,不僅能保持個人的清淨心,也能促進社會的正義和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