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理解空、有是打開大乘佛學的金鎖匙
生活中的實有和假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提到很多的“有”,比如這裡有個蘋果,你拿去吃吧,這個電影裡面有個怪物但很可愛呢。這樣的“有”,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它,同時我們也知道這裡的“有”是不一樣的,可以區分為:實有和假有。例如桌子上的蘋果是“實有”的,所以可以拿去吃,但是照片、視訊、電影裡面的美食卻是假的,是“假有”,因為我們不能直接拿出來吃。雖然我們平常都沒有去做這樣的區分,但對這樣的“實有”和“假有”非常清楚,不會混淆,不會有人真的畫餅充飢。
佛學上的實有和假有
同樣地,佛學上的“有”也是區分的,而且因為這是哲學上非常重要的課題,所以佛學對此也額外地重視,甚至很多的般若系的經典都是在談論這些,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把它們搞清楚。佛學上的“有”,也可以區分為:“實有”和“假有”,並且有嚴格的學術定義。
實有的定義是:常、一[注1]。“常”是指一切時間(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地方(三界九地),一切條件(冷、熱等)下始終不發生變化,不被改變。“一”是指,整體單一,不能被分解,分割,分開。且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
這個定義是非常苛刻的,根據這個定義來觀察和分析世間的萬事萬物,不難得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即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不是“實有”的。根據該結論還可以否定掉很多有神論、靈魂說等,限於篇幅,暫不展開了。
為何萬事萬物都不是“實有”的呢?它們要麼不滿足一切時間這點,只存在一段時間,或長或短都已消失(大到恐龍,小到微生物),或早或晚都將消失(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要麼可以被分解分離分開,現代物理學上的裂變聚變甚至可以改變原子了,這在過去的幾仟年中都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事情;以前古人認為日月星辰也是永恆的,現代物理學上告訴我們,一切星球都是有生住異滅的,太陽也如此,很久很久之後的某一天,燃料耗盡,然後會變成紅巨星,吞噬周圍的行星,包括地球,最後甚至變成黑洞……今人相對古人,其實更容易認識到這一點。
由此可見,實有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佛學上說,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即是因在一定緣的條件下,才會和合出現。例如一顆種子,埋在土壤裡面,又有空氣、水和陽光,則會發芽成長變成一棵樹,繼續長大,開花和結果。這需要因(種子)和緣(土壤、空氣、水、陽光)和合才行,當某項條件發生變化甚至缺少時,這棵樹就會生病甚至死亡。正如這棵樹一樣需要因和緣才能生長一樣,萬事萬物都有這樣的因和緣,這就是佛學的因緣觀。因緣和合的產生的過程也叫緣生。事物所依賴的各種條件(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事物最終都會完成生住異滅的週期,這個事物的因緣有,也只是這個週期的存續而已了,所以也稱之為“暫時有”。很顯然,這棵樹是不符合前面定義的“實有”的概念的,因此我們不能說“實有“一棵樹,如果說這棵樹是實有的話,那麼這棵樹就應該一直一個樣子,以前有,現在有,未來還會有,也不會長大,不會開花,不會結果,因為不能發生變化,就一直是一個樣子,幾百年幾仟年幾萬年都是一個樣子,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實有“的樹當然不存在。不僅現在不存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也不存在,未來也不會存在這樣的樹。就像我們永遠造不出來永動機一樣。
佛學上的空性和緣起性空
所以佛學上就進一步觀察、分析和總結,既然一切事物都不滿足“實有”的定義,像夢幻、泡影,露水,閃電一樣只是“假有”、“暫時有”,那麼這樣“假有”、“暫時有”會有什麼”實有“的特性嗎?答案非常明顯,如果連事物本身的存續都只是暫時存在的,那麼它的特性都會隨著事物的消失而消失了。當水還是水的時候,我們可以飲用,還可以說水的特性是可以清潔,滋潤生命,但當水被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的時候,水的特性又是什麼呢?特性怎麼可能脫離存在而單獨”實有“呢?這裡的”實有“依舊要符合常、一的定義。所以它的特性也是假有的,暫時有的,因此就得出了佛學上的“空性”了。即一切事物都不存在“實有“的特性了,換成肯定的表達即空性。
也許有人會問,那本性呢?其實本性也是一樣的,本性就是通常說的本質、本體、自性。那水的本質是什麼?化學上說是水分子,H2O,只要還是水,無論是氣態、液態還是固態,它們都還是水分子H2O。但是,這種本質就能滿足前面的“實有”的定義而存在”實有“的本質嗎?答案也非常明顯,因為水可以被分解成為氫氣H2和氧氣O2,這時水就消失了,水的本質H2O也就消失了,因此說,水的本質無法脫離水分子,當水的本身都是假有暫時有,它的本質水分子自然也是假有暫時有的了。再把本質換成本性,即本性是假有的,還是佛學上的空性。再說一次依舊成立,即一切事物也不存在“實有”的本性,即是空性。
全部綜合起來,根據實有的定義:常、一。一切事物因為都不滿足這個定義所以都是假有的,因緣有,暫時有。一切事物也都沒有“實有”的特性和本性。因此佛學上就說,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一切有為法都是空性的。又因為中原文化喜好簡單,最後簡約成了單字“空”,”萬法皆空“。再綜合因緣有,自性空,即是佛學上的“緣起性空”。因為歷史原因,早期佛學經典多用道家的“無”來解釋,所以無也等於空了。
需要補充下的是,這裡的“空”不是經驗上的”空“,不要誤解成“空”杯子的空,因為空杯子的空,也是暫時的,當杯子裡面倒滿水的時候,杯子就不空了,所以就不是佛學上的”空性“了。佛學上的這個”空性“是超越我們的日常經驗的,沒法直接描述,更沒法簡單描述。經典上用得最多的還是比喻,而最恰當的比喻即是”虛空“,這個虛空類似空間的概念,所以不是具體的事物,且能不被一切事物所影響,比如說這個杯子佔據的三維空間,無論杯子是裝滿的,還是空的,是在還是不在,杯子所佔據的三維空間始終不變,這個”虛空“的比喻是最接近”空性“原意的。
經典裡面為了更好地幫助大眾理解這類假有的事物,經典裡面經常用夢幻來比喻它們的虛幻性。又因為在無限長的時間裡,事物存在的本身都是很短暫的,所以就用閃電來比喻瞬間性,暫時性。因為事物的存在必須依賴非常多的條件(緣),而這些條件又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所以事物的存在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就用氣泡來比喻脆弱性。
空性的別名和衍生
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空性時,空性就有了很多的別名。
- 當強調正確理解空性所需要的智慧時,就說是“般若波羅蜜”。
- 當強調的這是成佛的根本依據時,就說是“佛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
- 當強調成佛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我們每個人的本來面目時,就說是”何其自性“中的自性。
- 當強調心的作用時,就說是心性。
- 當要破除對有為法、因緣法的執著時,就說是無為。
- 當要破除對“我”的執著時,就說是無我。 這類別名還有很多,例如第一義諦,勝義諦等等,限於篇幅,無法一一列舉。
基於對實有和空性等概念的正確理解,很多類似概念也就很容易推導了。如:
- 一切假有的事物具有的相貌也是假有的,所以說無相,空相。
- 一切假有的事物並沒有被”實有“的產生、出生,所以說無生、不生、非生。
- 既然沒有“實有”的事物被生出來,自然也就沒有”實有“的滅,所以說無滅、不滅、非滅。
- 又這樣的空性因為不是“假有”般的存在,所有不能增,不能減,不能說是淨,也不能說是垢。 這些合起來就是《心經》上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了。
警惕“惡取空”
空性不僅是佛學上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恐怕也是被誤解得最深的概念了。即使是沒有了解過佛學的人也會說:”四大皆空“,然後就認為佛學是消極的,因為一切事物都沒有了,一切意義也就不存在了,甚至墮入了虛無主義和不計後果的及時享樂主義。這種誤解在佛學上稱之為”惡取空“,“斷滅見”,意思是執著這個空性了,把這個空性認為是“實有”的空,並且抓住不放。這種誤解是非常危險的,“寧執我見如須彌山,不執空見如芥子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不能正確理解空性的話,不如先在有的層面好好學習就行了,等到時機成熟了,自然就能正確理解了。
空有不二
佛學上的空性,並不是有一個獨立的“實空”,更不是說在一切假有事物所具有假有特性之外,又增加了一個空性。這個空性和一切假有事物是一種不即不離,非一非異的關係。這個空性並不能脫離假有的事物而單獨存在。如果沒有假有的事物,我們也就沒有辦法瞭解和認識這個空性了。同時這個空性也不會破壞和障礙一切事物的假有,正是因為空性的緣故,一切假有的事物才能得以生生不息,流轉不停。為了綜合敘述這個道理,就有了佛學上的“空有不二”的理念,即《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為我們已經太習慣二元對立了,高和低,大和小,多和少,“有”和“空”,所以空有不二的道理並不容易理解。筆者還想額外提供一個參考,即天台的空假中三觀:空觀,假觀和中觀。並且有次第:從假入空觀,從空粗假觀,離空離假入中觀。這樣的順序可以預防墮入“惡取空”的誤區。
後記
佛學上的理解通常有很多種,而且都可以說是正確的。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會有不同的解釋。不同層次,也會有不同的解釋。本文的理解僅僅提供了一種參考的思路吧,不正確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指正和補充。
祝大家平安、健康、自在。
[注1]
實有即常、一的定義是根據是:《成唯識論》和 林國良老師的 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 (lingshh.com)
“實我、實法之並稱。有常、一、主、宰等義之實在我體,稱為實我;有固定不變實體之存在,稱為實法。” 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