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淺釋懺法的邏輯
(圖片來源:繼程法師)
緣起
大乘佛教裡面尤其注重懺悔的修行法門,無論是漢傳佛教的各種懺法,法華懺,大悲懺,彌陀懺,五十三佛懺,八十八佛懺,梁皇寶懺等。還是藏傳佛教的各種咒語(應該叫真言更恰當),如百字明,金剛薩埵心咒等。無論哪種懺法,都會強調其殊勝性,即能夠將一切罪業懺悔清淨。尤其是在彌陀信仰為主的淨土法門中,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的“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最常見的滅罪言說之一。
以我所見所聞來說,周圍的大乘佛法修行人無一不強調懺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所謂的末法時代。然而,當我們深入探討下懺悔背後的道理時,能夠完全了知,徹底了知的人卻不多見。因此本文想要略述一下懺悔的邏輯,希望可以提供一點參考,啟發提高對懺悔法門的認知,這樣再進行懺悔時,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因為本人的水準有限,還請各位大德讀者們,不吝批評指正和補充。
該選擇哪種懺法或真言?
無論是懺法儀軌還是持咒,其本身都是一項重要的修行法門,從共性的角度來說,一切懺法、持咒都是廣義上的禪修。以大家最熟悉的禪宗語錄來說,即是“行住坐臥皆是禪”,“語默動靜皆是禪”,連生活中最普通的吃飯、喝水、打柴、燒火、做飯都是禪法,更何況是專門的為修行所制定的儀軌以及真言(咒語)呢?
除了共性的角度,每一種儀軌和真言背後又有不共的地方,有各自的特色和相應的地方。如法華懺來說,即是以法華經作為整部儀軌的理論基礎,對於喜愛和深信《法華經》的修行人來說就有其不共的相應力和加持力。如金剛薩埵心咒也是如此,即是以金剛薩埵為緣起,產生不共的相應力和加持力。
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背景、習慣,以口味舉例,有些人喜歡吃甜的,有些人喜歡吃鹹的,而有些人喜歡吃酸的,還有人喜歡吃辣的,無論是哪種,只要在健康的前提下,選擇哪種都是可以的。如此豐富的儀軌和咒語也是如此,都是為了滿足有不同“口味”的信眾而設的。經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因此,法門本身沒有高下,只要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同時要能允許和理解,他人的方法可能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
懺法的根本邏輯(智慧篇)
無論懺法本身的文宣如何殊勝,如何有力,最根本的邏輯無非還是因緣法 —— 對於過去所犯的錯誤,認識它、面對它,承認它,不逃避,不再為自己尋找藉口,然後有勇氣去面對、去承擔其一切後果。並且保證以後不再犯同類的錯誤,以及其他不同類錯誤。懺法的關鍵,在於提升內心承擔的力量,而非否認、害怕和逃避事項上的懲罰和後果。
《大智度論》卷十說,“諸佛實語不破因緣法相”。因此懺法在因緣上也不會違背世間法。舉例來說,假設A殺害了B,在鐵的事實面前,無非是兩種結果,A認罪,並真心懺悔,最終求得B家屬的原諒,B家屬出具符合法律要求的諒解書。最終A必定會是較輕的判決,但不可能直接無罪釋放,因為殺害的事實依然存在,所以A還要受到應有的懲罰。另一種情況A死不悔改,不認罪,冷酷無情,冷血,甚至反社會,反人類,這種情況下,等待A的必定是重判,甚至是極端的死刑懲罰等。
以上是世間法邏輯,也是完完全全的因緣法邏輯,佛法上的懺法的邏輯也是如此。充分認識到錯誤,並真心悔改後,對於一切懲罰都會心甘情願,不再抱怨,不再違抗。對於較輕的錯誤來說,發自內心的懺悔,則會減輕甚至完全免除懲罰。對於較重的錯誤來說,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一個真心懺悔的人,對於“活罪”的部分,必定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因為這已經是最低程度的懲罰了 —— 即佛法上常說的“重罪輕報”。
因此,從智慧和邏輯的角度而言。懺法的根本在於承擔責任,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一切言行,對於更嚴格的修行者,甚至要對待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即每一個想法,每一個念頭,都應如理思維,如理作意。對於已經犯過的錯誤,如果還有補救的機會,則應該地補救,通過道歉,彌補的方式,求得原諒。對於因緣不具足時候,即無法去彌補的時候,則應該在內心真誠地懺悔,在佛菩薩面前懺悔,請佛菩薩和一切護法作證。待到以後因緣成熟時,再去主動受罰 —— 安世高的故事[1]即是後者的一個例證。
懺法的神學篇
如果對於因緣果報的基本佛理還不能徹底地理解,再加上各種懺法和咒語的各種巧妙說辭,則會不自然地進入到神學範疇了,需要仰仗依賴“信”的力量。這種情況在佛教裡面的其實非常之多,尤其是以前和古代時,因為人們的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到處都是文盲,沒有基本的文化知識,何談邏輯性的知見呢?雖然當今的教育普及率已經大幅提高,文盲人數不斷下降,但這種情況依舊會存在的。
以單純的“信”的力量,也並非不好,但更多的是一種方便法,依賴的是以敬畏之心的“仰信”。這種情況下更要提防“流弊”,即是過度相信懺法的“神奇”結果,而違背了基本的因緣法,認為可以清除一切外界的果報(違緣) —— 等到真正出現違緣時,很容易信仰崩塌。筆者就聽過這樣的例子,一個在平時非常用功,修行非常精進的人,但因為量變沒有到質變,再加上見解上的不究竟,在年老時因為感受到巨大的病苦,最終變得破口大罵三寶,認為佛法都是騙人的、虛妄的東西,從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這種例子就是非常可惜、非常遺憾的了,這正是缺少了對因緣果報的基本正見,過於依賴“方便法”的情況下,掉入了“流弊”中的“陷阱”之中,可悲可嘆。
安全和穩妥懺法需理事結合
最安全和最穩妥的懺法莫過於兩者的結合,行解並重,理事並行。但首先,應該多多學習佛法上的善惡之別,瞭解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惡法),什麼是無記法。其次是儘快、儘早地學習和了解因緣果報的核心教理,一切佛法的根本和核心都是因緣法,或者是以因緣法作為基礎而開展的。最終,如果還能瞭解下方便法和究竟法的區分,深入瞭解究竟法(即勝義諦,空性),之後方能建立最徹底的正見。從懺悔的角度來說,最究竟的道理莫過於 —— “罪從心起將心懺,懺罪何如莫起心,罪滅心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2]。
對於理論的深入瞭解,對於懺罪必定會很有幫助,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無論對於理論的理解到了何種程度,從佛法上來說,作為凡夫的我們來說,雖然可以列舉此生有記憶以來的很多錯誤,但還無法瞭解儲存在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罪業,尤其是無始以來的罪業和微細的部分。所以我們依然需要實踐各種懺法或真言(咒語),以便在事項上減少違緣,早證菩提。所以《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意涵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理事結合的懺悔,必定是最安全,最穩妥的方法了,不僅可以預防上一節中提到的“流弊”,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懺悔的力量,最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略釋“唸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的邏輯
那麼,唸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邏輯是什麼呢?如果不懂其邏輯,可能有人會挑戰說,那麼A殺了人,A是否可以唸佛一聲就免掉死罪呢?顯然是不行的,前文已經敘述了死罪可免的情況,也只限於少數的真心懺悔情況,不懺悔,不認罪的情況下不僅死罪不可免,活罪也不可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又是指什麼呢?
這還需要從菩薩道的完整時間跨度說起,以大乘佛法而言,成佛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3]。一個小劫的數量級還是可以計算的,雖然計算方法有多種,但以最熟知的計算方式,不過是1679萬年[4],一個大劫的時間則是13億年。而阿僧祇的意思是無量,比天文數字還大,所以一個阿僧祇劫即是一個無比大的數乘以13億年,這本身就是一個無比大的數了,實在無法形容,可以簡單理解為1後面一億個零好了。而成佛的時間比此還長,一個阿僧祇劫不夠,還需要三個大阿僧伽劫,有說“三”也不是具體數字,而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根本就是一個無法明確表達的天文數字,但還是要儘量表達,那就是簡約成1後面一億億個零吧。
那八十億劫是多少呢?以大劫來算,不過是13億年再乘以80億,即1040億億年(1後面16個零)。這個數量在前面的數量(1後面一億億個零)面前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數字了(即1後面是19個零,對比1後面一億億個零)。這個比喻沒有體感,因此再舉一例,如果把成佛的過程比作一個人的一生,那麼八十億劫不過就是一眨眼了。但無論多小,都是進步了一點點的,而不是在輪迴,輪迴即是在原地打轉了。所以唸佛一句的實際作用是說,在成佛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小步,如果不念佛,則是在輪迴的原地打轉,因此唸佛越多,即是在成佛的路上前進得更多了,因為距離成佛更近了一點點,自然就減少了分段生死的總次數了。
以上是從邏輯的角度來闡述的“唸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眾所周知,彌陀的淨土法門時非常強調他力的,而且也是以臨終往生淨土為繼續修行的中轉站的,所以,唸佛的第一目標即是保證臨終往生,以此得到三種或四種不再退轉的果位,最後才是畢竟成佛。這些在淨土法門裡面都有非常多和詳細的參考了,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略釋“代一切眾生懺罪”的邏輯
只要緊扣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緣法即可解釋一切基礎佛法。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類似慈悲喜捨一樣[5]。如此的修行其實是在擴大修行者本人的心量和福業。而不是真的可以超越因緣代一切眾生承擔真實的果報了,否則的話,一切的佛和菩薩都承諾並在實踐代一切眾生的法門,那為何還有如此多的眾生在受苦受難呢?難道是佛菩薩的誓言是虛妄的嗎?顯然不是,這些都是教菩薩道行者們的修心之法,並不會違背因緣法的基本義理。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業障個人了”,即使是圓滿如佛菩薩,也是“菩薩畏因”,而無法真實地代一切眾生在事項上、因緣上的後果了,而只能通過教育信眾們學習和深入因緣法,讓眾生自己來完成自我救度了。(因緣、因果即是因緣果報的簡稱。)
後記
無論哪種懺法,無論如何殊勝,其背後必定有理論依據的,否則就不是智慧的、正信的佛法,而變成了純粹的信仰和純粹的神學了。而純粹的信仰,純粹的神學,則非常容易被人誤解為“迷信”,或者稍不留意,就墮入了“迷信”的陷阱當中了。如果我們都能夠深入瞭解一切修行法門背後的理論基礎,我們則能向他人進行邏輯性的敘述,不僅可以增強自己對佛法的信心,還可以遣除他人對於佛法的誤解了。這樣才是真正的、究竟的佛陀的教育了。
最後祝大家都能早證菩提。 愚夫合十。 阿彌陀佛。
注: [1] 《高僧傳》(卷一):“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並敘宿緣。歡喜相向雲。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 [2] “罪從心起將心懺,懺罪何如莫起心,罪滅心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如:“罪業本空由心 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或者是“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等。 可參考:《邱玉琴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偈頌來源之探討》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2020/20%E9%82%B1%E7%8E%89%E7%90%B4%E3%80%8C%E7%BD%AA%E5%BE%9E%E5%BF%83%E8%B5%B7%E5%B0%87%E5%BF%83%E6%87%BA%EF%BC%8C%E5%BF%83%E8%8B%A5%E6%BB%85%E6%99%82%E7%BD%AA%E4%BA%A6%E4%BA%A1%E3%80%8D%E5%81%88%E9%A0%8C%E4%BE%86%E6%BA%90%E4%B9%8B%E6%8E%A2%E8%A8%8E.pdf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9%98%BF%E5%83%A7%E7%A5%87%E5%8A%AB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AB_(%E6%99%82%E9%96%93) [5] 《大智度論》卷二十:“問曰:若如是深愛眾生,復何以行舍心? 答曰:行者如是觀,常不捨眾生,但念舍是三種心。何以故?妨廢餘法故。亦以是慈心欲令眾生樂,而不能令得樂;悲心欲令眾生離苦,亦不能令得離苦;行喜心時,亦不能令眾生得大喜。此但憶想,未有實事;欲令眾生得實事,當發心作佛,行六波羅蜜,具足佛法,令眾生得是實樂。以是故,舍是三心,入是舍心。複次,如慈、悲、喜心愛深故舍眾生難,入是舍心故易得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