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天价小卖部,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别再让佛教背锅了!

灵隐寺天价小卖部,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别再让佛教背锅了!

事件回顾:灵隐寺景区现“天价”小卖部

灵隐寺景区现“天价”小卖部

杭州灵隐寺景区入口处的“灵隐冷泉素饼店”小卖部(仅8.5平方米)。五一假期,一位博主发布视频称该小卖部一瓶普通矿泉水卖8元、年租金高达260万元,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调侃:“游客烧香拜佛先被宰一刀,佛祖看了可能都叹气”。灵隐寺因此一度被推上舆论风口。

租金调查:年租金260万,公开竞拍所得

随着讨论发酵,小卖部背后的经营数据被媒体曝光:其年租金高达260.3万元,是通过公开竞价取得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作人员5月4日证实,2022年该店铺租赁权公开招标,成交年租金达二百多万元。拍卖平台信息显示,该8.5㎡店铺起拍价111.8万元,经过88次竞价延时,最终以260.3万元成交。

拍卖平台1 拍卖平台2

如此高昂的租金意味着什么?粗略计算,日均租金约7123元。再加上装修、水电、人力等支出,网友估算该店每日经营成本至少上万元。难怪有人感叹:“怪不得景区的物品比市场价高出好几倍”,“店铺租金贵,最后都是游客埋单”。可见,高租金直接推高了商品售价,游客埋单的其实是景区稀缺商业资源的溢价。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孤例。西湖景区其他热门点位也拍出过惊人高价。例如,2023年西湖白堤一处仅4.5㎡的售卖亭最终以284万元/年租金成交。可见在游客密集的著名景区,“寸土寸金”导致商铺租金畸高,这更像是旅游市场驱动的结果,并非某座寺院独有的问题。

商铺归属:景区经营公司持有,寺院并未参与

很多人看到“灵隐寺”字样,直觉会责怪寺院敛财,认为寺庙靠高价商品牟利。但事实恰恰相反:上述小卖部的产权和经营权并不属于灵隐寺等佛教寺院。正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所述,该铺位由景区方面公开招租,租金收益归属景区管理方。换言之,这间店只是景区资产的一部分,由景区管理机构或其下属企业对外招租经营。

灵隐寺景区隶属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后者是政府派出机构,负责西湖及周边景区的统一管理和开发。根据杭州市政府官网信息,管委会下设有国有独资的景区资产经营公司,专门负责景区内商业项目的运营管理。因此,灵隐寺景区内商铺的租金收益实际归于国有资产,并不归寺院或僧侣个人。

事实上,灵隐寺等宗教场所管理权与商业经营权是相分离的。寺院僧众的职责在于宗教法务和文物古迹维护,并不直接参与景区商业运作。景区内售票处、商店、小吃摊等由景区管理方或承租商家运营。高价售卖矿泉水的并非出家人,而是以高价拿下铺位经营权的商家。

不应让佛教替“天价”背锅

透过上述事实可以看到,灵隐寺“天价小卖部”反映的是景区商业行为,与佛教宗教活动无关。类似灵隐寺这样的名刹,由政府主导旅游开发,寺院专注宗教事务,高昂物价更多是市场逐利的结果。以少林寺为例,少林景区早年实行门票收入政府与寺院分成,寺院仅得其中三成;且这笔收入主要用于古寺维修和僧众生活,曾因地方拖欠票款而影响寺院运转。由此可见,寺庙在景区商业收益中所占比例很小,更像被动参与者,而非操盘者。

正因为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我们不应把景区高物价的账算到佛教头上。当游客因景区商品定价过高而不满时,应该理性看待背后的市场供求与管理责任——质疑可以指向景区经营方的定价策略和监管问题,但不该迁怒寺庙或出家人。总而言之,寺院并非景区逐利的主体,不要让佛教无辜“背锅”。景区经营管理方理应承担其定价策略的后果并改进问题,同时各方也应维护宗教场所的清誉。

尊重宗教和文化

佛教虽然从印度传来,但早已实现了中国化,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都是汉传佛教的特色。尊重宗教,尊重文化,还以清净,这是有关部门需要审视的话题。物质世界的丰富不代表精神世界也丰富,有时反而会凸显精神世界的缺失。如何让人们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也能够达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是有关部门所应该重视的。仅仅以此作为呼吁吧。毕竟这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会容易轻易改变的。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May 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