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天價小賣部,和佛教有什麼關係?別再讓佛教背鍋了!
靈隱寺天價小賣部,和佛教有什麼關係?別再讓佛教背鍋了!
事件回顧:靈隱寺景區現“天價”小賣部
杭州靈隱寺景區入口處的“靈隱冷泉素餅店”小賣部(僅8.5平方米)。五一假期,一位博主發佈視頻稱該小賣部一瓶普通礦泉水賣8元、年租金高達260萬元,在網上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調侃:“遊客燒香拜佛先被宰一刀,佛祖看了可能都嘆氣”。靈隱寺因此一度被推上輿論風口。
租金調查:年租金260萬,公開競拍所得
隨著討論發酵,小賣部背後的經營數據被媒體曝光:其年租金高達260.3萬元,是通過公開競價取得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工作人員5月4日證實,2022年該店鋪租賃權公開招標,成交年租金達二百多萬元。拍賣平臺信息顯示,該8.5㎡店鋪起拍價111.8萬元,經過88次競價延時,最終以260.3萬元成交。
如此高昂的租金意味著什麼?粗略計算,日均租金約7123元。再加上裝修、水電、人力等支出,網友估算該店每日經營成本至少上萬元。難怪有人感嘆:“怪不得景區的物品比市場價高出好幾倍”,“店鋪租金貴,最後都是遊客埋單”。可見,高租金直接推高了商品售價,遊客埋單的其實是景區稀缺商業資源的溢價。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孤例。西湖景區其他熱門點位也拍出過驚人高價。例如,2023年西湖白堤一處僅4.5㎡的售賣亭最終以284萬元/年租金成交。可見在遊客密集的著名景區,“寸土寸金”導致商鋪租金畸高,這更像是旅遊市場驅動的結果,並非某座寺院獨有的問題。
商鋪歸屬:景區經營公司持有,寺院並未參與
很多人看到“靈隱寺”字樣,直覺會責怪寺院斂財,認為寺廟靠高價商品牟利。但事實恰恰相反:上述小賣部的產權和經營權並不屬於靈隱寺等佛教寺院。正如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所述,該鋪位由景區方面公開招租,租金收益歸屬景區管理方。換言之,這間店只是景區資產的一部分,由景區管理機構或其下屬企業對外招租經營。
靈隱寺景區隸屬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後者是政府派出機構,負責西湖及周邊景區的統一管理和開發。根據杭州市政府官網信息,管委會下設有國有獨資的景區資產經營公司,專門負責景區內商業項目的運營管理。因此,靈隱寺景區內商鋪的租金收益實際歸於國有資產,並不歸寺院或僧侶個人。
事實上,靈隱寺等宗教場所管理權與商業經營權是相分離的。寺院僧眾的職責在於宗教法務和文物古蹟維護,並不直接參與景區商業運作。景區內售票處、商店、小吃攤等由景區管理方或承租商家運營。高價售賣礦泉水的並非出家人,而是以高價拿下鋪位經營權的商家。
不應讓佛教替“天價”背鍋
透過上述事實可以看到,靈隱寺“天價小賣部”反映的是景區商業行為,與佛教宗教活動無關。類似靈隱寺這樣的名剎,由政府主導旅遊開發,寺院專注宗教事務,高昂物價更多是市場逐利的結果。以少林寺為例,少林景區早年實行門票收入政府與寺院分成,寺院僅得其中三成;且這筆收入主要用於古寺維修和僧眾生活,曾因地方拖欠票款而影響寺院運轉。由此可見,寺廟在景區商業收益中所佔比例很小,更像被動參與者,而非操盤者。
正因為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我們不應把景區高物價的賬算到佛教頭上。當遊客因景區商品定價過高而不滿時,應該理性看待背後的市場供求與管理責任——質疑可以指向景區經營方的定價策略和監管問題,但不該遷怒寺廟或出家人。總而言之,寺院並非景區逐利的主體,不要讓佛教無辜“背鍋”。景區經營管理方理應承擔其定價策略的後果並改進問題,同時各方也應維護宗教場所的清譽。
尊重宗教和文化
佛教雖然從印度傳來,但早已實現了中國化,且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淨土宗,天台宗等都是漢傳佛教的特色。尊重宗教,尊重文化,還以清淨,這是有關部門需要審視的話題。物質世界的豐富不代表精神世界也豐富,有時反而會凸顯精神世界的缺失。如何讓人們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也能夠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是有關部門所應該重視的。僅僅以此作為呼籲吧。畢竟這是個複雜的、社會問題,不會容易輕易改變的。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