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AI学习经典(不限于佛教经典)
AI的强大
自从ChatGPT问世以来,AI的发展日新月异。还记得当GPT3刚出来的时候,我就第一时间跑去测试它对佛学的了解有多少,提了很多基础问题,比如:四圣谛是什么?十二因缘是什么?八正道是什么?那时GPT3对这些问题都回答不好,四圣谛要么列不完整,要么回答错误。到了后来,GPT3.5的时候,基本概念的列举就已经没什么问题了。然后,我继续测试它们,比如让AI分别解释四圣谛、十二因缘,这时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就非常准确,几乎能达到佛学词典中一般性解释的水平。
后来GPT发展到4.0,以及最新发布的o1。国内的AI也发展迅速,在中文理解上,我觉得国内的AI毫不逊色于ChatGPT,比如豆包、通义等。这几天的DeepSeek更是风头很劲,想必能力也不会差。
AI辅助阅读经典
这么多好用的AI工具,能不能用来辅助我们学习佛教经典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AI的训练方式,它是基于已有的各种知识库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越是流行的经典,讲解的人越多,相关书籍也越丰富,AI训练的素材就越充分,AI讲解水平也就越高,可以达到中等偏上的水准。甚至可以说,比一般的讲解还要准确。
从“依法不依人”的角度看,AI的讲解还能减少人为偏见,尤其是宗门之间的偏见。比如,同一本佛经会有很多人讲解。若把讲解者姓名隐藏,用AI生成的解读与他人的对比,可能会发现AI的讲解比一些有名的“大师”“仁波切”更符合经典原意。
哪些经典适合AI辅助解读?
虽然AI很强大,但还是有局限。什么样的经典适合AI辅助解读呢?常见的经典最合适,比如《阿含经》《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药师经》《地藏经》《普门品》《坛经》等等。
而讲解资料较少的经典就不太适合直接用AI来辅助学习,比如《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需要更加谨慎地参考。
学习验证AI的准确性
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去验证
当GPT刚问世时,我就让它列出四圣谛是什么。这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了,只要列出苦、集、灭、道即可,答案并不复杂。如果发现AI答错,就能看出它还需要改进。当然,如果你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进一步测试。
用相对权威的资料去验证
比如使用比较全面的佛学词典(一行佛学词典等)或较权威的百科(如维基百科部分条目)来核对AI的回答,只要仔细比对,就能大致判断AI解释是否准确。
Google Gemini
如果使用Google Gemini,可以借助它的“Double Check Response”功能自动对比搜索结果,看看哪些回答与检索到的资料相似,哪些是Gemini自己推断的。自己“编造”的不一定是错,只是说没有找到直接对应的资料,需要更加谨慎。希望其他AI也能有类似功能,方便验证回答。
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方交叉对比
- 当觉得某个AI的解释不太正确时。
- 当某个AI的解释不够清楚时。
可以多问几个AI,或者改变询问方式再多问几次。其实,不仅在使用AI时需要交叉对比,就算看不同人的讲解,也该抱着同样的态度。因为不同人的讲解差异有时很大,尤其是门户思想较重时,内容往往会偏颇。
(其实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找到不少例子。但很多“大师”都有弟子和粉丝,一旦指出他们的问题,情感上很难让人接受,甚至会引发人身攻击,所以这里就不举例了。)
AI是工具,帮我提升阅读原文的能力,回归经典才是目的
要记住,AI只是工具,和阅读他人讲解一样,都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经典的原文。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经典?可以用以下几个逐步加深的方法来测试自己:
- 第一层:只看原文,不依赖任何人或AI的讲解,自己也能清楚知道经文要表达的意思。
- 第二层:
- 自己能够讲解经文,用自己的理解表达经文的意思。
- 能用比喻去说明,最好是自己现想的,而不是照搬别人。
- 第三层:能扩展、举一反三,把一句或一段经文扩展成多段。佛经里也有不少类似例子。
很多人实际上无法用自己的理解来讨论佛理,经常只能“搬书”——要么搬经文,要么搬别人的话,总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虽然不能说这样就完全没理解,但肯定不够深入,否则就能轻松做到上面几点。
不限于佛经
本文主要讲如何用AI来辅助阅读佛教经典(主要是经和论)。其实,这种方法并不限于佛经,任何国学经典或四书五经的古文,都能用类似思路来辅助理解。
最后,祝大家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限于佛教经藏。)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