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唯识的对比|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学习笔记
新旧唯识的对比
(本表格是AI总结和生成,我粗略地验证过。本表格更适合在大屏幕上查看。)
对比维度 | 旧唯识学(古学:地论宗、摄论宗) | 新唯识学(今学:法相宗/唯识宗) |
---|---|---|
起源与传播 / 传入时期 | 5-7世纪,南北朝至隋唐初,由菩提流支、真谛等译传 | 7世纪,唐朝,玄奘西行求法后系统译介(649年后) |
代表人物 / 奠基人 | 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真谛、慧远、昙迁等 | 玄奘、窥基、圆测、智周等 |
核心经典 / 依据典籍 | 《十地经论》《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摄论宗受真谛影响) | 《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唯识三十颂》等 |
宗派 | 唯识古学:地论宗、摄论宗 | 唯识今学:法相宗 / 唯识宗 |
心识数量 | 多主张九识说,立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为清净本体 | 严格坚持八识说,无第九识。无垢识为第八识转依后的名称 |
阿赖耶识定位 | 倾向视阿赖耶识为真如本体或含净分(摄论宗视阿摩罗识为最终依止) | 阿赖耶识是染净种子所依,虚妄分别;体性无覆无记,是轮回根本需转依 |
佛性 | 多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成佛。真谛反对“一阐提不能成佛”说 | 主张五种姓,认为“无种姓”(一阐提)众生因无漏种子永不能成佛 |
对如来藏态度 | 多融合如来藏思想,作为清净心或成佛依据 | 审慎或批判态度,强调破除实有执,证空性,避免实体化误解 |
核心理论特征 | 融合如来藏与唯识,强调“染净缘起” | 纯唯识体系,主张“阿赖耶识缘起”,区分世俗与胜义 |
三性观 | 偏重“真实性”为究竟,较少强调虚妄性 | 强调“三性三无性”的辩证统一 |
空有观 | 倾向“真空妙有”,带有真常唯心主义色彩 | 主张“以有解空”,融合中观,拒绝实体化“唯识性” |
实践次第 | 偏重顿悟,如地论宗南道与净土结合 | 重五重唯识观,修行体系完整: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 |
判教体系 | 未形成独立判教,依托《十地经》《摄大乘论》等 | 建立“三时教”体系,统摄大小乘 |
历史影响 | 推动禅宗、华严宗的发展,促成佛教中国化 | 创立法相宗,后传日本,成为奈良时代核心学派 |
五种姓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新唯识学中,其五种姓(或五种性)思想是引发较多讨论的一点,尤其在汉传佛教的语境下常被提及。
- 声闻种姓:适合修习小乘佛法,通过听闻佛陀教法,证悟四圣谛、修持三学(戒定慧),最终成就阿罗汉果。
- 缘觉种姓:适宜修独觉乘,通过观察十二因缘、领悟缘起性空,于无佛之世自悟真理,证辟支佛果。
- 菩萨种姓:志求大乘佛果,以菩提心为根本,修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历经三祇百劫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不定种姓:根性未定,可能随因缘导向声闻、缘觉或菩萨任一果位,修行方向具有可变性。
- 无种姓(一阐提):被认为缺乏成佛善根,只能积累人天福报,无法证入涅槃或成就佛果。
相比之下,汉传佛教的主流观点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这句话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肯定了所有众生的潜力,同时也非常鼓舞人心,因为它描绘了人人皆可修行圆满的前景。
然而,新唯识学的五种姓说观点有所不同。其一,它界定了“无种姓”,认为这类众生难以证入涅槃(无论是声闻、缘觉的果位),也无法最终成佛。其二,该学说还认为,声闻、缘觉种姓的众生虽然可以达到涅槃——此处的涅槃主要是指断尽烦恼障,但未断所知障——并且,单就断除烦恼而言,他们所证的涅槃与佛的涅槃并无本质区别。一旦他们证入这种涅槃,便不再趋向佛果,除非在此之前能回小向大。这一点,则与《法华经》的观点有所不同。《法华经》明确将声闻、缘觉所证的涅槃喻为“化城”,并非究竟终点,最终的目标仍是成佛。
因为以上的两点冲突,导致了唯识不被很多人所接受。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了《瑜伽师地论》,并成立了唯识宗,是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不应该只是因为和传统说法有一些冲突,就被束之高阁了。
因此,我想要再补充下个人的理解。针对无种姓的情况 —— 这就和“根性”相似,只是一种分类法,不是一种究竟法。根据分类,“根性”可以分为利根和钝根,但同时也能“练根”,即把钝根修练成为利根。在我看来,种姓说也是类似的,是一种分类,是根据“现状”的一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只要经历足够多、足够久的闻思修,“无种姓”也可以修练成“不定种姓”,甚至成为“菩萨种姓”,乃至最后成佛的。原理和根性是类似的。
而且,对于已经开始学佛的朋友来说,完全不用担心“无种姓”,不用担心自己会成为“无种姓”,“无种姓”的根本意思就是无法学佛,完全不接受佛法。如果你已经开始学佛了,那么,很明显地的,你就不是“无种姓”了。
根据分类和现实情况来说,其实,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是“不定种姓”。如果遇到解脱法,就能学习断烦恼。如果遇到菩萨法,就能学习发心成佛,但是过程非常非常久远(三大阿僧祇劫),中间退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法华经》中也说,“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 —— 这就是现实。但是,能够接受这种“现实”的人是很少的。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