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唯識的對比|唯識古學和唯識今學|學習筆記
新舊唯識的對比
(本表格是AI總結和生成,我粗略地驗證過。本表格更適合在大屏幕上查看。)
對比維度 | 舊唯識學(古學:地論宗、攝論宗) | 新唯識學(今學:法相宗/唯識宗) |
---|---|---|
起源與傳播 / 傳入時期 | 5-7世紀,南北朝至隋唐初,由菩提流支、真諦等譯傳 | 7世紀,唐朝,玄奘西行求法後系統譯介(649年後) |
代表人物 / 奠基人 | 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真諦、慧遠、曇遷等 | 玄奘、窺基、圓測、智周等 |
核心經典 / 依據典籍 | 《十地經論》《攝大乘論》《大乘起信論》(攝論宗受真諦影響) | 《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唯識三十頌》等 |
宗派 | 唯識古學:地論宗、攝論宗 | 唯識今學:法相宗 / 唯識宗 |
心識數量 | 多主張九識說,立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為清淨本體 | 嚴格堅持八識說,無第九識。無垢識為第八識轉依後的名稱 |
阿賴耶識定位 | 傾向視阿賴耶識為真如本體或含淨分(攝論宗視阿摩羅識為最終依止) | 阿賴耶識是染淨種子所依,虛妄分別;體性無覆無記,是輪迴根本需轉依 |
佛性 | 多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成佛。真諦反對“一闡提不能成佛”說 | 主張五種姓,認為“無種姓”(一闡提)眾生因無漏種子永不能成佛 |
對如來藏態度 | 多融合如來藏思想,作為清淨心或成佛依據 | 審慎或批判態度,強調破除實有執,證空性,避免實體化誤解 |
核心理論特徵 | 融合如來藏與唯識,強調“染淨緣起” | 純唯識體系,主張“阿賴耶識緣起”,區分世俗與勝義 |
三性觀 | 偏重“真實性”為究竟,較少強調虛妄性 | 強調“三性三無性”的辯證統一 |
空有觀 | 傾向“真空妙有”,帶有真常唯心主義色彩 | 主張“以有解空”,融合中觀,拒絕實體化“唯識性” |
實踐次第 | 偏重頓悟,如地論宗南道與淨土結合 | 重五重唯識觀,修行體系完整: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 |
判教體系 | 未形成獨立判教,依託《十地經》《攝大乘論》等 | 建立“三時教”體系,統攝大小乘 |
歷史影響 | 推動禪宗、華嚴宗的發展,促成佛教中國化 | 創立法相宗,後傳日本,成為奈良時代核心學派 |
五種姓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新唯識學中,其五種姓(或五種性)思想是引發較多討論的一點,尤其在漢傳佛教的語境下常被提及。
- 聲聞種姓:適合修習小乘佛法,通過聽聞佛陀教法,證悟四聖諦、修持三學(戒定慧),最終成就阿羅漢果。
- 緣覺種姓:適宜修獨覺乘,通過觀察十二因緣、領悟緣起性空,於無佛之世自悟真理,證辟支佛果。
- 菩薩種姓:志求大乘佛果,以菩提心為根本,修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歷經三祇百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 不定種姓:根性未定,可能隨因緣導向聲聞、緣覺或菩薩任一果位,修行方向具有可變性。
- 無種姓(一闡提):被認為缺乏成佛善根,只能積累人天福報,無法證入涅槃或成就佛果。
相比之下,漢傳佛教的主流觀點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這句話體現了極大的包容性,肯定了所有眾生的潛力,同時也非常鼓舞人心,因為它描繪了人人皆可修行圓滿的前景。
然而,新唯識學的五種姓說觀點有所不同。其一,它界定了“無種姓”,認為這類眾生難以證入涅槃(無論是聲聞、緣覺的果位),也無法最終成佛。其二,該學說還認為,聲聞、緣覺種姓的眾生雖然可以達到涅槃——此處的涅槃主要是指斷盡煩惱障,但未斷所知障——並且,單就斷除煩惱而言,他們所證的涅槃與佛的涅槃並無本質區別。一旦他們證入這種涅槃,便不再趨向佛果,除非在此之前能回小向大。這一點,則與《法華經》的觀點有所不同。《法華經》明確將聲聞、緣覺所證的涅槃喻為“化城”,並非究竟終點,最終的目標仍是成佛。
因為以上的兩點衝突,導致了唯識不被很多人所接受。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玄奘大師歷盡千辛萬苦,從印度取回了《瑜伽師地論》,併成立了唯識宗,是非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不應該只是因為和傳統說法有一些衝突,就被束之高閣了。
因此,我想要再補充下個人的理解。針對無種姓的情況 —— 這就和“根性”相似,只是一種分類法,不是一種究竟法。根據分類,“根性”可以分為利根和鈍根,但同時也能“練根”,即把鈍根修練成為利根。在我看來,種姓說也是類似的,是一種分類,是根據“現狀”的一種分類,並不是絕對的分類。只要經歷足夠多、足夠久的聞思修,“無種姓”也可以修練成“不定種姓”,甚至成為“菩薩種姓”,乃至最後成佛的。原理和根性是類似的。
而且,對於已經開始學佛的朋友來說,完全不用擔心“無種姓”,不用擔心自己會成為“無種姓”,“無種姓”的根本意思就是無法學佛,完全不接受佛法。如果你已經開始學佛了,那麼,很明顯地的,你就不是“無種姓”了。
根據分類和現實情況來說,其實,絕大多數的學佛人,都是“不定種姓”。如果遇到解脫法,就能學習斷煩惱。如果遇到菩薩法,就能學習發心成佛,但是過程非常非常久遠(三大阿僧祇劫),中間退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法華經》中也說,“菩薩發大心,魚子庵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 —— 這就是現實。但是,能夠接受這種“現實”的人是很少的。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