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密意? | 密意虽有,但不用滥用哦

密意一词,佛经里面有许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词,并解释了它的含义。

我在Cbeta中搜索“密意”一词,结果显示有1340条结果。如果限定搜索范围,仅仅局限于最常用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依然有388条结果。由此可见,“密意”一词,出现的次数不算少了。那么这些佛教经典中的密意都用于什么场合呢?密意是什么意思?后来如何泛滥的呢?

先查佛学词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中的解释最为简单易懂,这里说:

密意 —— 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的意趣,此有二义:
一、对于佛意有所隐藏,没有把真实含义明显地表达出来;
二、佛意深奥细密,一般人难以理解。一般常见者多为第一义。

经典的密意都一样吗?

不同经典里面的密意,不同场所的密意,含义也是不同的。下面分别从基础佛教(缘起论)、般若系经典和唯识系经典中,各自举例说明。

缘起论(基础佛教)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

复言:“世尊!如佛所说,因业故生,因爱故转。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世尊告曰:“无明为缘,先于诸有,造作增长种种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动行,引发摄受种种生身种子差别。于此有中若爱未断,由此爱故能令行等转成其有。有起后有自体功能,如是功能不离于爱。依此密意故说是言,因业故生,因爱故转。”

这里的密意即是“有所隐藏”的意思,然后世尊随后有解释了。

大意是说:一切生命开始于无明(无知或愚昧),无明是所有存在的根本原因,因为无明,人们造善行、造恶行或修行禅定(不动行),这些行为进而产生了不同生命形态的种子,决定了生命的差异性(六道轮回)。如果对生命中的欲爱、贪爱没有断除,这些欲爱会推动行为继续转化成为新的存在。每一个新的生命存在都是由它们之前的状态所转变而来,这个转变的过程和功能都是与欲爱、贪爱密切相关的。因此,佛陀说生命是由业力所引导的,而生命的转变和持续则是由于欲爱、贪爱的驱动。

般若中的密意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594卷,第十六般若波罗蜜多分之二

我依此义密意说言:若能自知无二相者,彼如实知一切佛法。所以者何?彼能证会我及有情俱无自性,即能遍知诸法无二,由能遍知诸法无二,定能了达我及有情与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理无差别。若能了知诸法无二,即能了知一切佛法;若能遍知诸法无二,即能遍知一切佛法。

这里的“无二相”,或者更通俗地来说,就是“不二” —— 没有对立、没有分别、没有不同。因为有对立、分别、不同就可以分成两个东西,比如高vs低,大vs小,美vs丑,内vs外等等。如果有人读过《坛经》,付嘱品里面,慧能大师有总结的36对之多。这些“对”其实都是“二”。“不二”就是不分别,无分别。

很多人可能一下无法理解这个“不二”。其实,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尝试理解。

alt text

例如,可以把事物分成本质和外相,例如钻石和铅笔芯,一个贵,一个便宜,贵和便宜就是分别、对立、二。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碳(C)原子组成,所以它们的本质一样。假设我们有一种技术,可以简单、快速地改变碳原子的排列,那么铅笔芯分分钟内就可以转成钻石了,反之,钻石也可以变成铅笔芯用来写字了。那么这个时候铅笔芯和钻石就不是“二”了,而是约等于“一样”的东西。

上面这个例子的适用范围,虽然是二个不同的东西(钻石和铅笔芯),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碳原子组成,只是碳原子排列不同)。再进一步,从物理学上我们知道,一些物质存在衰变现象,这样就可以从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例如:铀通过α衰变转变钍、碳是通过β⁻衰变转变为氮、钾可以通过β⁺衰变转变为氩、铯可以通过电子俘获转变为钡等……再假设我们又有一种技术,可以人为控制(核能就是如此),而且控制范围包含所有元素(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已知的,未知的)。那么就可以说,一切的物质,都可以相互转变了。铁可以变成银、铜可以变成黄金了。再加上元素的随意组合,那么一切物质都可以相互转变了。这时,也就相当于一切物质是“不二”的了。

以上简略地从物质的元素和构成上,帮助我们理解“不二”。如果继续深入,就要回到经典的原文上面,那就是一切法是“无自性”,“无性”。那么一切法就是“不二”的了。

唯识宗的密意

例如,在《解深密经》,第五品 —— 无自性相,里面有段经文如下(……代表省略了部分经文)。

尔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这里的意思是说,世尊在般若系经典,如《心经》《金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经典里面,是以“无生”,“无自性”等作为最高的智慧,作为了义的。但是呢,在《解深密经》中,确说世尊之前说的“无生”,“无自性”是有密意的 —— 世尊有所隐藏,没有把真实含义明显地表达出来。那么真实含义是什么呢?世尊继续解释说,那就是 —— “三种无自性性”,即 “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 和 “胜义无自性性”。 这就是唯识学里面特别强调的“三无性”了。

这三无性看字面不太容易理解? 这就是 —— 佛意深奥细密,一般人难以理解。如果想要了解什么是三性,就要继续读下去了。世尊有解释。

“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
“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 “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最后这个“胜义无自性性”最难理解,所以解释也是最多的。综合“三无性”和“三性”,就是唯识学里面最核心的理论了。(备注:上述佛经中的“相”字,和“性”字是相同意思,其实很多情况下,经典里面的“相”和“性”都是可以通用的。)

密意 vs 非密意

最后补充《须摩提经》中的“密意”说:

又问:“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答曰:“我于此中不见少法密、非密者。”

其实这里的意思依然是”不二“,意思是说。前面的密意观点里面,说了很多东西都是“不二”的,例如高低不二,大小不二,内外不二,净染不二等等。甚至包括“密意”和“非密意”本身也是不二的。

如果有固定的、恒久的、不变的”密意“,那就有固定的、恒久的、不变的”非密意“了。那就是”二“了。而不是”不二“了。略作浅显的解释,”密意“在说明白之前,还算”密“,一旦说明白了以后,就不再是”密“了,而是”非密”,就是“显法“了。

密意也被滥用了

为什么说”也“呢,之前写过这篇文章 —— 《不该把“示现”当做丑闻的借口》 ,这篇文章是说,原来佛教经典中,的确有用“示现”一词用来说明佛菩萨等一些“反常”现象。后来,”示现“一词逐渐被泛滥,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试图掩盖佛教的各种丑闻,想要为他人洗白。

”密意“一词也是如此。在佛教经典中,的确也有许多使用场景。但是后来呢,也逐渐变成了一些人的借口,用来粉饰缺陷。

例如,有一位法师讲解到仓央嘉措的诗歌时,说到他的诗歌不是情诗,他的诗都是有佛法“密意”的。只要读过他的诗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其中有很多诗都是描写的男女之情(例如: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所以说它们是情诗也是客观的。而否认它是情诗,又冠以“佛法密意”去解读,未免有点掩人耳目。这就是滥用“密意”了。

再例如,在佛学群里面,大家讨论到《藏传佛教史》中有非常多的”神话“时,有人表示,不太想看神话包裹下的佛史,更想看到真实的、历史中的佛史。这时,就有人跳出来说,佛教史中的”神话“都是有”深意“的、有”密意“的。或者,那些写历史的人,故意写这些”神话“,其动机本身也是有”深意“、有”密意“的。

这就是滥用了。仔细分析下:

从写历史的角度来说,如果手边有可靠的历史材料,也有神话传说。这时写历史的人会怎么选择?当然是采用可考的历史材料了。甚至,不可靠,但却是唯一的历史材料,也都可以评判性采用。即一边采用,一边注解。只有什么材料都没有的时候,只有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的时候,为了记录的完整性,才不得不也记录下这些神话和传说。这才是正常的逻辑。所以,佛教史中写神话传说,应该属于一种无奈之举,而非刻意为之。更不会有什么“密意”了。

当然,故意编入神话的动机有很多,在“君权神授”的思想下,也会有人故意编造神话。或者为了独显自己祖先的不同(如萨迦派写自己的祖先是光音天的天人下凡人间的),天选之子等等,也会编造神话。如果故意编造的神话,再被解说成有“深意”、有“密意”就比较搞笑了。

其实,这类原本来自或出现于佛教经典的词汇,然后被滥用,泛滥,乃至成灾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有些是故意为之,有些或许是社会变迁自然而然的,有些或许是无意的。再比如,佛教“公案”一词,原本也仅仅指禅宗公案,尤其是禅宗祖师们自己开悟,或指导弟子开悟的特定故事。后来,有些人,凡事故事就用“公案”一词了。这个就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的了。

总之,不该滥用的有相对固定场景的佛教词汇,以免给后人造成误解。更不该故意滥用佛教词汇,混淆视听,掩人耳目,给后人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了。

写于 February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