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密意? | 密意雖有,但不用濫用哦

密意一詞,佛經裡面有許多地方都提到了這個詞,並解釋了它的含義。

我在Cbeta中搜索“密意”一詞,結果顯示有1340條結果。如果限定搜索範圍,僅僅侷限於最常用的“大正新修大藏經”,依然有388條結果。由此可見,“密意”一詞,出現的次數不算少了。那麼這些佛教經典中的密意都用於什麼場合呢?密意是什麼意思?後來如何氾濫的呢?

先查佛學詞典,《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中的解釋最為簡單易懂,這裡說:

密意 —— 隱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的意趣,此有二義:
一、對於佛意有所隱藏,沒有把真實含義明顯地表達出來;
二、佛意深奧細密,一般人難以理解。一般常見者多為第一義。

經典的密意都一樣嗎?

不同經典裡面的密意,不同場所的密意,含義也是不同的。下面分別從基礎佛教(緣起論)、般若系經典和唯識系經典中,各自舉例說明。

緣起論(基礎佛教)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

復言:“世尊!如佛所說,因業故生,因愛故轉。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世尊告曰:“無明為緣,先於諸有,造作增長種種福行或非福行或不動行,引發攝受種種生身種子差別。於此有中若愛未斷,由此愛故能令行等轉成其有。有起後有自體功能,如是功能不離於愛。依此密意故說是言,因業故生,因愛故轉。”

這裡的密意即是“有所隱藏”的意思,然後世尊隨後有解釋了。

大意是說:一切生命開始於無明(無知或愚昧),無明是所有存在的根本原因,因為無明,人們造善行、造惡行或修行禪定(不動行),這些行為進而產生了不同生命形態的種子,決定了生命的差異性(六道輪迴)。如果對生命中的欲愛、貪愛沒有斷除,這些欲愛會推動行為繼續轉化成為新的存在。每一個新的生命存在都是由它們之前的狀態所轉變而來,這個轉變的過程和功能都是與欲愛、貪愛密切相關的。因此,佛陀說生命是由業力所引導的,而生命的轉變和持續則是由於欲愛、貪愛的驅動。

般若中的密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594卷,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二

我依此義密意說言:若能自知無二相者,彼如實知一切佛法。所以者何?彼能證會我及有情俱無自性,即能遍知諸法無二,由能遍知諸法無二,定能了達我及有情與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理無差別。若能了知諸法無二,即能了知一切佛法;若能遍知諸法無二,即能遍知一切佛法。

這裡的“無二相”,或者更通俗地來說,就是“不二” —— 沒有對立、沒有分別、沒有不同。因為有對立、分別、不同就可以分成兩個東西,比如高vs低,大vs小,美vs醜,內vs外等等。如果有人讀過《壇經》,付囑品裡面,慧能大師有總結的36對之多。這些“對”其實都是“二”。“不二”就是不分別,無分別。

很多人可能一下無法理解這個“不二”。其實,可以從不同的層次來嘗試理解。

alt text

例如,可以把事物分成本質和外相,例如鑽石和鉛筆芯,一個貴,一個便宜,貴和便宜就是分別、對立、二。但是它們的本質都是碳(C)原子組成,所以它們的本質一樣。假設我們有一種技術,可以簡單、快速地改變碳原子的排列,那麼鉛筆芯分分鐘內就可以轉成鑽石了,反之,鑽石也可以變成鉛筆芯用來寫字了。那麼這個時候鉛筆芯和鑽石就不是“二”了,而是約等於“一樣”的東西。

上面這個例子的適用範圍,雖然是二個不同的東西(鑽石和鉛筆芯),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碳原子組成,只是碳原子排列不同)。再進一步,從物理學上我們知道,一些物質存在衰變現象,這樣就可以從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例如:鈾通過α衰變轉變釷、碳是通過β⁻衰變轉變為氮、鉀可以通過β⁺衰變轉變為氬、銫可以通過電子俘獲轉變為鋇等……再假設我們又有一種技術,可以人為控制(核能就是如此),而且控制範圍包含所有元素(元素週期表上的所有元素,已知的,未知的)。那麼就可以說,一切的物質,都可以相互轉變了。鐵可以變成銀、銅可以變成黃金了。再加上元素的隨意組合,那麼一切物質都可以相互轉變了。這時,也就相當於一切物質是“不二”的了。

以上簡略地從物質的元素和構成上,幫助我們理解“不二”。如果繼續深入,就要回到經典的原文上面,那就是一切法是“無自性”,“無性”。那麼一切法就是“不二”的了。

唯識宗的密意

例如,在《解深密經》,第五品 —— 無自性相,裡面有段經文如下(……代表省略了部分經文)。

爾時,勝義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我今請問如來斯義,惟願如來哀愍解釋,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爾時,世尊告勝義生菩薩曰:“善哉,善哉!勝義生!汝所尋思,甚為如理。……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解釋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這裡的意思是說,世尊在般若系經典,如《心經》《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經典裡面,是以“無生”,“無自性”等作為最高的智慧,作為了義的。但是呢,在《解深密經》中,確說世尊之前說的“無生”,“無自性”是有密意的 —— 世尊有所隱藏,沒有把真實含義明顯地表達出來。那麼真實含義是什麼呢?世尊繼續解釋說,那就是 —— “三種無自性性”,即 “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 和 “勝義無自性性”。 這就是唯識學裡面特別強調的“三無性”了。

這三無性看字面不太容易理解? 這就是 —— 佛意深奧細密,一般人難以理解。如果想要了解什麼是三性,就要繼續讀下去了。世尊有解釋。

“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
“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 “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說名無自性性;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為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境界,是故亦說名為勝義無自性性。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最後這個“勝義無自性性”最難理解,所以解釋也是最多的。綜合“三無性”和“三性”,就是唯識學裡面最核心的理論了。(備註:上述佛經中的“相”字,和“性”字是相同意思,其實很多情況下,經典裡面的“相”和“性”都是可以通用的。)

密意 vs 非密意

最後補充《須摩提經》中的“密意”說:

又問:“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答曰:“我於此中不見少法密、非密者。”

其實這裡的意思依然是”不二“,意思是說。前面的密意觀點裡面,說了很多東西都是“不二”的,例如高低不二,大小不二,內外不二,淨染不二等等。甚至包括“密意”和“非密意”本身也是不二的。

如果有固定的、恆久的、不變的”密意“,那就有固定的、恆久的、不變的”非密意“了。那就是”二“了。而不是”不二“了。略作淺顯的解釋,”密意“在說明白之前,還算”密“,一旦說明白了以後,就不再是”密“了,而是”非密”,就是“顯法“了。

密意也被濫用了

為什麼說”也“呢,之前寫過這篇文章 —— 《不該把“示現”當做醜聞的藉口》 ,這篇文章是說,原來佛教經典中,的確有用“示現”一詞用來說明佛菩薩等一些“反常”現象。後來,”示現“一詞逐漸被氾濫,甚至被一些人用來試圖掩蓋佛教的各種醜聞,想要為他人洗白。

”密意“一詞也是如此。在佛教經典中,的確也有許多使用場景。但是後來呢,也逐漸變成了一些人的藉口,用來粉飾缺陷。

例如,有一位法師講解到倉央嘉措的詩歌時,說到他的詩歌不是情詩,他的詩都是有佛法“密意”的。只要讀過他的詩的人,都可以看得出來,其中有很多詩都是描寫的男女之情(例如: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所以說它們是情詩也是客觀的。而否認它是情詩,又冠以“佛法密意”去解讀,未免有點掩人耳目。這就是濫用“密意”了。

再例如,在佛學群裡面,大家討論到《藏傳佛教史》中有非常多的”神話“時,有人表示,不太想看神話包裹下的佛史,更想看到真實的、歷史中的佛史。這時,就有人跳出來說,佛教史中的”神話“都是有”深意“的、有”密意“的。或者,那些寫歷史的人,故意寫這些”神話“,其動機本身也是有”深意“、有”密意“的。

這就是濫用了。仔細分析下:

從寫歷史的角度來說,如果手邊有可靠的歷史材料,也有神話傳說。這時寫歷史的人會怎麼選擇?當然是採用可考的歷史材料了。甚至,不可靠,但卻是唯一的歷史材料,也都可以評判性採用。即一邊採用,一邊註解。只有什麼材料都沒有的時候,只有神話傳說,民間傳說的時候,為了記錄的完整性,才不得不也記錄下這些神話和傳說。這才是正常的邏輯。所以,佛教史中寫神話傳說,應該屬於一種無奈之舉,而非刻意為之。更不會有什麼“密意”了。

當然,故意編入神話的動機有很多,在“君權神授”的思想下,也會有人故意編造神話。或者為了獨顯自己祖先的不同(如薩迦派寫自己的祖先是光音天的天人下凡人間的),天選之子等等,也會編造神話。如果故意編造的神話,再被解說成有“深意”、有“密意”就比較搞笑了。

其實,這類原本來自或出現於佛教經典的詞彙,然後被濫用,氾濫,乃至成災的數量是非常多的。有些是故意為之,有些或許是社會變遷自然而然的,有些或許是無意的。再比如,佛教“公案”一詞,原本也僅僅指禪宗公案,尤其是禪宗祖師們自己開悟,或指導弟子開悟的特定故事。後來,有些人,凡事故事就用“公案”一詞了。這個就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的了。

總之,不該濫用的有相對固定場景的佛教詞彙,以免給後人造成誤解。更不該故意濫用佛教詞彙,混淆視聽,掩人耳目,給後人造成不必要的障礙了。

写于 February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