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什麼是悟後起修?悟後起修是修什麼?

什麼是悟後起修?

簡單版回答

簡單來說,就是“牧牛”。

放過牛的朋友都知道,放牛的重點是防止牛去喫莊稼,因爲莊稼都是成片成片的,專門種植好的,比如菜園,水稻等。這些莊稼和野草比起來,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不僅好喫,嫩,還成片成片的,一會兒的功夫就能喫飽了。但是種地的農民伯伯就慘了,收成就沒了。所以,放牛的時候,要牽着牛,看緊着點,不要讓牛去喫莊稼。(如果是那種完全沒有莊稼的地方,就可以放任了,但是,這種情況不是比喻所對照的了。)

這裏的“牛”就是指我們了,“喫野草”就是修行人該做的事情,具體來說,可以是八正道中的正行,正業,正命,正語,正精進,正念了(這裏的正行也包括誦經,拜佛,唸咒等)。而“喫莊稼”就是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這些煩惱了。

“牧牛”的意思,以“悟”時所獲得的“正見”,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斬斷染污之念(包括不善和染污),延續清淨之念(包括善和無記),也可以用四正勤來對照了: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禪宗十牛圖

再詳細的過程,則可以參考十牛圖了。關於十牛圖的解說很多,大家很容易在網上搜到,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多看幾個講解,這裏就略過了。

詳細一點的回答

悟後起修,其實只是一種情況,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悟後無修。

悟後無修

悟後無修,是因爲悟的時候,見道和修道一併完成了。這裏又可以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是阿羅漢,有一種因緣成熟的阿羅漢,只聽到一句佛法,就證阿羅漢了。而阿羅漢是無學,既然是無學,也就沒有什麼再需要學的了。無學也就等於無修。“聽說”《阿含經》中有這類的例子(但我暫未找到)。

另一種情況是成佛,例如釋迦牟尼佛,就是見道和修道在一瞬間完成的,菩提樹下直接成佛的,既然已經成佛了,當然,也無需再修了。所以,這是第二個例子。補充下,這裏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是在人間成佛的。報身佛的情況有所不同,不過,也要看依據哪本經典了。

悟後起修

悟後起修,也是籠統而言的,也是可以再分很多層次的。以開悟來說,層次最低的是解悟 —— 通達佛法的核心理論。最高的層次是成佛,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屬於是悟後無修的情況。中間的層次,簡略地來說,還可以分爲十地。而悟後起修的部分,是可以包括成佛前的所有層次的。其中八地和六地是兩個重要的里程碑。

八地菩薩是無功用行,雖然八地菩薩也要修,但是已經無需特意“用功”了。換句話說,八地之前的菩薩,都是要“用功”的。而“用功”的意思就是“作意”和“加行”了,即是你要有意地去做各種佛教功課。

六地菩薩是無相有功用行,意思是,六地菩薩纔可以做到“無相”了,而六地之前的菩薩,還只能在“有相”的層次裏面“用功”了。

一般來說,對於99%以上的情況,其實只有兩種情況。第一是解悟,還沒有體證。體徵的情況比較複雜,有些禪宗故事雖有體證,但也不是嚴格的見道了。所以,還算在解悟的層次。第二是證果,那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了。若以解脫道聲聞乘來說,那就是初果了。

從初地到六地菩薩,屬於“有相有功用行”,主要是按照順序逐個圓滿: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

七地到八地,屬於“無相有功用行”,主要是修行十波羅蜜中的第七和第八個了。十波羅蜜是六波羅蜜,再加上方便、願、力、智。七地菩薩主要修行“方便善巧”,八地菩薩主要修行“願”。

八地菩薩到十地,已經是“無功用行”的階段了,主要是修行十波羅蜜中的最後兩個,力波羅蜜和智波羅蜜了。

最後就是成佛,佛果也是無學位(阿羅漢也是無學位,這裏不展開討論回小向大的情況),所以成佛後就不重要再學了,也就不用再修了。

再詳細一點,從解悟到證悟,中間還有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這樣四個階段,這個以後有機會再做整理和補充了。

總結

什麼是“悟後起修”,簡單的來說就是“牧牛”,像放牛一樣,要看緊牛,才能防止牛喫莊稼。詳細來說,則要分層次,從解悟,到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每個層次的修行都有不同的側重點。而從解悟到證悟,這個過程又是最最重要的。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December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