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別人因果”的誤會和誤解 | 狹義的因果和廣義的因果 | 最全面的因果觀是六因四緣五果
先看幾個小紅書上的例子,有些的點贊、收藏和評論數還挺高的:
“你介入了誰的因果,你將會揹負誰的厄運”
“不要介入他人因果防止被借運”
“你要做的,是放下助人情結,尊重他人命運。”
“介入別人的因果, 是會要你命的!”
“介入因果 就會倒黴”
不要主動干涉他人的生活
先進行正面解讀。有一種觀點認爲,不要去 “干涉” 他人,特別是不要在不恰當的時機與場合,主動介入他人事務。因爲在這種情形下,介入行爲不一定能帶來幫助,反而可能引發其他 “後果”,甚至給自己招來麻煩。
這原本是極爲普遍且正常的社會現象,的確值得留意。然而,要是非得給這種現象冠以 “因果” 之名,那便是對 “因果” 的誤會與曲解了。這實際上是將 “因果” 的範疇狹隘化了。
狹義的因果
狹義的因果指的是,由於做了某件事,從而引發了相應的結果。
比如你努力學習,所以考試取得了好成績。
比如你努力工作,所以獲得了晉升。
比如你好好經營生意,所以財源滾滾。
……
這些都是較易理解的 “因果” 關係,但並非因果關係的全貌。所以,我將其稱作 “狹義” 的因果觀。不過,若深入剖析便會發現,一個結果的產生往往是由衆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並非單一原因所致。
舉例來說,儘管你努力工作了,但倘若公司經營狀況不佳,最終你可能會被裁員,甚至公司可能倒閉。如此一來,別說晉升了,就連工作都難以保住。所以,在努力工作與晉升之間,存在一個大前提,即公司要穩定運營。這個道理不難理解。
再比如,你努力工作了,卻未能獲得晉升,因爲晉升存在名額限制。又或者,你得到了晉升,然而同樣努力的同事卻未能如願。這種情況在大公司中頗爲常見,尤其是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時候。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因果關係極爲複雜,不能簡單、片面地去理解,否則就容易陷入認知誤區,甚至變得怨天尤人。
進一步而言,我們更應深入瞭解 “廣義的因果”。那麼,什麼是廣義的因果觀呢?那就是 “六因四緣五果”。
廣義的因果
依據 “六因四緣五果” 的理論,六因分別爲: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其中,能作因的涵蓋範圍最爲廣泛。爲何能作因的範圍最廣呢?能作因的定義爲:一切不妨礙其發生的事物,都屬於這一範疇。其又可細分爲 “有力能作因” 和 “無力能作因”。
有力能作因,指的是對某事物的發生具備推動力量。比如上述 “狹義的因果” 中的 “因” 皆屬此類,因爲這類事物對結果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舉例來講,一顆種子發芽生長,離不開種子、空氣、水和土壤。那麼,種子、空氣、水和土壤,都是它的 “有力能作因”。
無力能作因,即對某事物的發生既沒有助力,也不構成阻礙。例如,同樣是一顆種子發芽,遠在北極的北極熊與它有什麼關係呢?答案是毫無關係!不要談玄說妙,講述那些無法證實的事情。它們之間就是毫不相干。然而,在廣義的因果觀中,這隻北極熊就屬於 “能作因”,而且是 “無力能作因”。
所以,“無力能作因” 的範圍極其寬泛,“有力能作因” 的範圍則相對較小。以我們當下的認知水平,列舉 “有力能作因” 相對容易,但數量必然有限。知識儲備較少的人,列舉的數量會少一些;知識豐富的人,能列舉得更多,但同樣是有限的。而 “無力能作因” 的範圍,卻極爲廣闊,這一點任何人都不難理解。
全面的因果觀 —— 六因四緣五果
能作因是六因四緣五果中六因之一,此外還有五因,以及四緣和五果。它們的關係圖如下。
其中,關於“六因”的部分如下。
這是《俱舍論頌疏講記》中的截圖,是最準確的定義和最權威的闡釋。日後若有機會,再爲大家詳細講解。感興趣的朋友,也可直接找來《俱舍論頌疏講記》研讀。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