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符合佛法的根本原则,佛法允许有不同的解读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第1164经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第1164经

《杂阿含经》第1164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比丘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佛陀曾经说过的一首偈:

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着,
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
无有烦恼鏁,超出缝紩忧。

有人提问,这首偈中,“边”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两边”?怎样是“中”?什么是“缝紩”?“思”又是什么意思?(为简洁起见,这里只讨论“两边”。)

大家非常积极,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解:

  • 有人说:内六处是一边,外六处是另一边;
  • 有人说:过去世是一边,未来世是另一边;
  • 还有人说:乐受是一边,苦受是另一边;
  • 也有人说:“有”是一边,“集”是另一边;
  • 还有人说:“身”是一边,“身集”是另一边;
  • ……大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最后,有人站出来说: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实在弄不清楚佛陀当时的意思是什么,不如直接去问佛陀。

于是,一行人就去请教佛陀,并把大家的理解一一说出。

佛陀说:“汝等所说,皆是善说”,意思是大家的说法都没有错。不过,佛陀当时真正的意思是:

谓触是一边,触集是二边,受是其中,爱为缝紩。

大白话就是:

“触”是一边,“触集”是另一边;“受”处于两者之间;“爱”像是胶水,把这些串联、粘合起来。

这里的“触”,指的是“六触”: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时所生的感受。(注意,文中出现的三个“触”字,分别是不同的概念。)

小结与启发

佛经中的一句偈语,常常引发众多思考。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理解。只要这些理解不偏离佛法的根本原则,符合佛法的基础与常识,那么这些理解都是成立的。正如佛所说:“皆是善说”。

但若某种理解背离了佛法的根本原则(比如缘起、中道等),也不符合佛法的基本常识,那就要特别谨慎了。

有些观点是明显的邪见,需要断除;有些则是不同宗派之间的见解差异。

这类差异就复杂多了。例如:空宗认为“空”才是究竟,有宗认为“空”只是方便,“有”才是究竟。这类解释上的差异,我的建议是:知道就好。

即,要知道空宗的经典依据和思路,也要了解有宗的依据与论理。这就够了,没必要强行把它们“圆融”在一起。

就像吃饭一样:中餐好吃,西餐也有好吃的。能吃饱、营养够就行,没必要争哪种最好。

类似的争论,网上一抓一大把。比如:豆腐脑该加糖还是加盐?有人吃饺子蘸番茄酱,有人吃薯条蘸醋,你能怎么办?(据说意大利人受不了有人在披萨上放菠萝,更不能接受有人用筷子吃披萨。)

这种无意义的争论,实在太多太多。多啰嗦几句,就此打住。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April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