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符合佛法的根本原則,佛法允許有不同的解讀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第1164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三,第1164經
《雜阿含經》第1164經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比丘們聚集在一起,討論佛陀曾經說過的一首偈:
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
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
無有煩惱鏁,超出縫紩憂。
有人提問,這首偈中,“邊”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兩邊”?怎樣是“中”?什麼是“縫紩”?“思”又是什麼意思?(為簡潔起見,這裡只討論“兩邊”。)
大家非常積極,紛紛提出自己的理解:
- 有人說:內六處是一邊,外六處是另一邊;
- 有人說:過去世是一邊,未來世是另一邊;
- 還有人說:樂受是一邊,苦受是另一邊;
- 也有人說:“有”是一邊,“集”是另一邊;
- 還有人說:“身”是一邊,“身集”是另一邊;
- ……大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
最後,有人站出來說: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樣,實在弄不清楚佛陀當時的意思是什麼,不如直接去問佛陀。
於是,一行人就去請教佛陀,並把大家的理解一一說出。
佛陀說:“汝等所說,皆是善說”,意思是大家的說法都沒有錯。不過,佛陀當時真正的意思是:
謂觸是一邊,觸集是二邊,受是其中,愛為縫紩。
大白話就是:
“觸”是一邊,“觸集”是另一邊;“受”處於兩者之間;“愛”像是膠水,把這些串聯、粘合起來。
這裡的“觸”,指的是“六觸”: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所生的感受。(注意,文中出現的三個“觸”字,分別是不同的概念。)
小結與啟發
佛經中的一句偈語,常常引發眾多思考。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理解。只要這些理解不偏離佛法的根本原則,符合佛法的基礎與常識,那麼這些理解都是成立的。正如佛所說:“皆是善說”。
但若某種理解背離了佛法的根本原則(比如緣起、中道等),也不符合佛法的基本常識,那就要特別謹慎了。
有些觀點是明顯的邪見,需要斷除;有些則是不同宗派之間的見解差異。
這類差異就複雜多了。例如:空宗認為“空”才是究竟,有宗認為“空”只是方便,“有”才是究竟。這類解釋上的差異,我的建議是:知道就好。
即,要知道空宗的經典依據和思路,也要了解有宗的依據與論理。這就夠了,沒必要強行把它們“圓融”在一起。
就像吃飯一樣:中餐好吃,西餐也有好吃的。能吃飽、營養夠就行,沒必要爭哪種最好。
類似的爭論,網上一抓一大把。比如:豆腐腦該加糖還是加鹽?有人吃餃子蘸番茄醬,有人吃薯條蘸醋,你能怎麼辦?(據說意大利人受不了有人在披薩上放菠蘿,更不能接受有人用筷子吃披薩。)
這種無意義的爭論,實在太多太多。多囉嗦幾句,就此打住。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