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讲的佛法都是不合格的,以及为何行善却堕入地狱 —— 《中阿含经》第171经《分别大业经》浅析
《中阿含经》第171经《分别大业经》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外道修行者名叫“哺罗陀子”,他问佛陀的弟子“三弥提”:如果人有意造作某种行为,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
(这里的“有意”是指有目的地去做,比如为了吃饭而吃饭。相对地,“无意”的行为,比如走路时不小心踩死蚂蚁,就不在此讨论范围内。本文探讨的是有意行为的果报。)
佛弟子三弥提回答说:凡是有意造作的行为,最终都会招致苦果。
听了这话,这位外道就离开了。
之后,佛弟子三弥提、大周那以及阿难一起去见佛陀,把外道的提问和三弥提的回答都禀告了佛陀。
佛陀听后,批评三弥提是愚痴之人,不懂佛法。
这时,阿难心想:佛陀不是常说“一切皆苦”吗?三弥提回答说最终都要受苦报,似乎也没错啊。于是,阿难就问佛陀,三弥提的回答到底错在哪里?
佛陀同样批评阿难也不懂佛法的真义。
接着,佛陀解释道,那位外道真正想问的是关于乐报、苦报和不苦不乐报的区别。应该这样回答他:
- 如果人有意行善,并付诸行动,就会得到乐报(快乐的果报,也称善报)。
- 如果人有意作恶,并付诸行动,就会得到苦报(痛苦的果报,也称恶报)。
- 如果人有意做不善不恶的事,并付诸行动,就会得到不苦不乐的果报。
最后,佛陀非常详细地为他们开示了这部《分别大业经》的完整内容。由于早期佛经是口耳相传,加上古印度的文风,经文原文不易读懂,下面简要摘录其核心思想。
讲解之前,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
- 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 十不善业(或称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贪婪、嗔恚、邪见。
快速记忆法 —— 身三口四意三:
- 身业(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对应:杀、盗、淫)
- 口业(四种):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 (对应:恶口、两舌、妄语、绮语)
- 意业(三种):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对应:贪、瞋、痴)
《分别大业经》概要
- 有人造作十不善业,死后堕入地狱。
- 有人奉行十善业,死后得生天上。
这两种情况符合一般人理解的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佛陀接着指出了另外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
- 有人造作十不善业,死后却生到了天上。
- 有人奉行十善业,死后反而堕入了地狱。
现实中确实有人感叹“好人没好报,恶人活千年”。这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因此,有些外道就得出结论:
- 世间并无所谓的恶行,也没有恶报可言。
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无论行善还是作恶,都有人升天,也都有人堕地狱,可见行为善恶与死后去向并无必然联系。显然,这种观点不符合佛法。佛陀最后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 有人行十善法,死后生天。 这有两种可能:
- 他今生行善,善业尚未成熟,但在死后成熟了,因此得生天上(善报)。
- 他今生行善,且在临终时保持正念,心与正见相应(如信佛、法、僧、戒等),因此得生天上。
- 有人行十不善法,死后生天。 这也有两种可能:
- 他今生作恶,但此生的恶业已经受报完毕;或者他往昔(前世、多世以前)积累的善业在此刻成熟,使他得生天上。生天并非因为作恶,而是善业成熟的结果。
- 他今生作恶,但在临终时,某种强烈的善念或正见生起(如信佛、法、僧、戒等),善业先成熟了,因而暂时生天。但之前造作的恶业并未消失,未来因缘会合时仍需承受恶报。
关于投生时业力成熟的顺序,一般认为有“随重、随近、随习”三种情况。“随重”指极其重大的善业或恶业优先成熟(这通常涉及对佛法或众生有极大贡献或损害的行为,对一般人较少见)。“随近”指临终时的心念和行为最先成熟。“随习”指平生习惯性的、重复造作的业力成熟。临终时的心念(随近)往往比平日的业力(随习)更容易优先成熟。
以此类推,另外两种情况也各有两种原因:
- 有人行十善法,死后堕入地狱。 这有两种可能:
- 他今生行善,但善报可能已在此生或其他时候耗尽;而往昔所造的恶业在此刻成熟,导致他堕入地狱。堕地狱并非今生行善所致,而是过去恶业成熟的结果。
- 他今生行善,但在临终时生起了强烈的邪见或负面心念(如贪、瞋、痴),导致恶业先成熟,堕入地狱。
- 有人行十不善法,死后堕入地狱。 这也有两种可能:
- 他今生作恶,恶业在此生并未完全受报,死后恶业成熟,于是堕入地狱。
- 他今生作恶,临终时又与邪见相应(如贪、瞋、痴),导致恶业成熟,堕入地狱。
启发与总结
这篇经文主要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回答佛法问题要谨慎,应契合对方的根基和疑问,不可答非所问,更不能随意拔高。虽然佛陀说过“一切皆苦”,但如果对方只是想了解基本的善恶业报,就应该详细解说善恶行为及其果报,以及业力成熟的复杂性,而不是直接抛出“一切皆苦”的结论。反观现实中,许多人讨论佛法时不分层次,动辄谈“空”,或模仿禅宗语录说“哪有什么善恶?”,这正是佛陀所批评的“愚痴无道”。
第二,业因果报极其复杂,并非仅凭表面现象或一生一世就能判断。即使是有神通、能看到部分因果的外道或修行人,若智慧不够深彻,无法看到更久远的因果联系,也容易做出错误判断,甚至否定因果的存在。佛法的核心是因缘法,离开了因缘观,就很难称之为真正的佛法了。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