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講的佛法都是不合格的,以及為何行善卻墮入地獄 —— 《中阿含經》第171經《分別大業經》淺析
《中阿含經》第171經《分別大業經》裡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外道修行者名叫“哺羅陀子”,他問佛陀的弟子“三彌提”:如果人有意造作某種行為,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
(這裡的“有意”是指有目的地去做,比如為了吃飯而吃飯。相對地,“無意”的行為,比如走路時不小心踩死螞蟻,就不在此討論範圍內。本文探討的是有意行為的果報。)
佛弟子三彌提回答說:凡是有意造作的行為,最終都會招致苦果。
聽了這話,這位外道就離開了。
之後,佛弟子三彌提、大周那以及阿難一起去見佛陀,把外道的提問和三彌提的回答都稟告了佛陀。
佛陀聽後,批評三彌提是愚痴之人,不懂佛法。
這時,阿難心想:佛陀不是常說“一切皆苦”嗎?三彌提回答說最終都要受苦報,似乎也沒錯啊。於是,阿難就問佛陀,三彌提的回答到底錯在哪裡?
佛陀同樣批評阿難也不懂佛法的真義。
接著,佛陀解釋道,那位外道真正想問的是關於樂報、苦報和不苦不樂報的區別。應該這樣回答他:
- 如果人有意行善,並付諸行動,就會得到樂報(快樂的果報,也稱善報)。
- 如果人有意作惡,並付諸行動,就會得到苦報(痛苦的果報,也稱惡報)。
- 如果人有意做不善不惡的事,並付諸行動,就會得到不苦不樂的果報。
最後,佛陀非常詳細地為他們開示了這部《分別大業經》的完整內容。由於早期佛經是口耳相傳,加上古印度的文風,經文原文不易讀懂,下面簡要摘錄其核心思想。
講解之前,先介紹兩個基本概念:
- 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不貪婪、不嗔恚、不邪見。
- 十不善業(或稱十惡業):殺生、偷盜、邪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貪婪、嗔恚、邪見。
快速記憶法 —— 身三口四意三:
- 身業(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對應:殺、盜、淫)
- 口業(四種):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 (對應: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 意業(三種):不貪婪、不嗔恚、不邪見 (對應:貪、瞋、痴)
《分別大業經》概要
- 有人造作十不善業,死後墮入地獄。
- 有人奉行十善業,死後得生天上。
這兩種情況符合一般人理解的因果報應,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佛陀接著指出了另外兩種看似矛盾的情況:
- 有人造作十不善業,死後卻生到了天上。
- 有人奉行十善業,死後反而墮入了地獄。
現實中確實有人感嘆“好人沒好報,惡人活千年”。這四種情況都可能發生。因此,有些外道就得出結論:
- 世間並無所謂的惡行,也沒有惡報可言。
他們這樣說的理由是:無論行善還是作惡,都有人昇天,也都有人墮地獄,可見行為善惡與死後去向並無必然聯繫。顯然,這種觀點不符合佛法。佛陀最後解釋了其中的緣由:
- 有人行十善法,死後生天。 這有兩種可能:
- 他今生行善,善業尚未成熟,但在死後成熟了,因此得生天上(善報)。
- 他今生行善,且在臨終時保持正念,心與正見相應(如信佛、法、僧、戒等),因此得生天上。
- 有人行十不善法,死後生天。 這也有兩種可能:
- 他今生作惡,但此生的惡業已經受報完畢;或者他往昔(前世、多世以前)積累的善業在此刻成熟,使他得生天上。生天並非因為作惡,而是善業成熟的結果。
- 他今生作惡,但在臨終時,某種強烈的善念或正見生起(如信佛、法、僧、戒等),善業先成熟了,因而暫時生天。但之前造作的惡業並未消失,未來因緣會合時仍需承受惡報。
關於投生時業力成熟的順序,一般認為有“隨重、隨近、隨習”三種情況。“隨重”指極其重大的善業或惡業優先成熟(這通常涉及對佛法或眾生有極大貢獻或損害的行為,對一般人較少見)。“隨近”指臨終時的心念和行為最先成熟。“隨習”指平生習慣性的、重複造作的業力成熟。臨終時的心念(隨近)往往比平日的業力(隨習)更容易優先成熟。
以此類推,另外兩種情況也各有兩種原因:
- 有人行十善法,死後墮入地獄。 這有兩種可能:
- 他今生行善,但善報可能已在此生或其他時候耗盡;而往昔所造的惡業在此刻成熟,導致他墮入地獄。墮地獄並非今生行善所致,而是過去惡業成熟的結果。
- 他今生行善,但在臨終時生起了強烈的邪見或負面心念(如貪、瞋、痴),導致惡業先成熟,墮入地獄。
- 有人行十不善法,死後墮入地獄。 這也有兩種可能:
- 他今生作惡,惡業在此生並未完全受報,死後惡業成熟,於是墮入地獄。
- 他今生作惡,臨終時又與邪見相應(如貪、瞋、痴),導致惡業成熟,墮入地獄。
啟發與總結
這篇經文主要給了我們兩點啟示:
第一,回答佛法問題要謹慎,應契合對方的根基和疑問,不可答非所問,更不能隨意拔高。雖然佛陀說過“一切皆苦”,但如果對方只是想了解基本的善惡業報,就應該詳細解說善惡行為及其果報,以及業力成熟的複雜性,而不是直接拋出“一切皆苦”的結論。反觀現實中,許多人討論佛法時不分層次,動輒談“空”,或模仿禪宗語錄說“哪有什麼善惡?”,這正是佛陀所批評的“愚痴無道”。
第二,業因果報極其複雜,並非僅憑表面現象或一生一世就能判斷。即使是有神通、能看到部分因果的外道或修行人,若智慧不夠深徹,無法看到更久遠的因果聯繫,也容易做出錯誤判斷,甚至否定因果的存在。佛法的核心是因緣法,離開了因緣觀,就很難稱之為真正的佛法了。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