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什么是转识成智?以及它的常见误解
转识成智是唯识学中修行的关键和目标,它既然是唯识学的核心概念,就应该用唯识学的理论来解释,才是最合适的。
有人用如来藏解释,但这并不合适,因为唯识和如来藏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虽然有共同的部分,但区别也还是很大的。
唯识学又像是数学,它的理论是有完整的顺序的,像小学数学,中学数学,高中数学,大学数学一样的。 所以,这导致一个问题,不容易通俗化解释,就算是有一个通俗化解释,都很难准确和完整。 不信你去尝试下解释,微积分的通俗化解释是什么? 离开了高中数学的基础,几乎无法解释。
用唯识来解释转识成智也离不开它的基础,它的基础就是百法。这里先卖一个关子。先澄清一个误解,转识成智后,并非没有识了。识依然存在的,即佛陀也有八识,一个不少,一个也不多。识的了别功能也都是在的。所以佛陀也是能吃、能喝、能说话的。很多人误以为,转识成智后,就没有识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
转识成智是什么意思呢?
转识成智是什么意思? 首先要知道识有八个,即八识,转成的智有四个,所以,转识成智,这句话展开来说,其实是转八识成四智。那么八识和四智的对照关系如何呢?
- 前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转成 —— 成所作智。
- 第六识,意识,转成 —— 妙观察智。
- 第七识,末那识,转成 —— 平等性智。
- 第八识,阿赖耶识,转成 —— 大圆镜智。
前面已经说了,转识成智后,依然有识。并不是说转识成智后,就没有识了。那么这个转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就需要用到百法来解释。百法的重点之一,就是识和心所的对应关系。
转识成智的内涵
在凡夫阶段,八识和心所的对照关系如下。
别忘记了百法是基础:
访问这里可以点击每个方框查看它们的定义: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100/
上面是凡夫的状态,那么成佛后的心所,是如何变化的呢?参考下图:
心王 | 心所数量 | 心所 |
---|---|---|
成佛后的八识 | 21个 | 遍行(5)+ 别境(5)+ 善(11) |
如表所示,非常简单,八识全部都只有21个心所相应了。没有任何心王会再和烦恼心所相应,所以排除掉6个根本烦恼和20个随烦恼了,以大乘佛教对佛陀的描述来说(主要指报身),并不认为佛会有无记的情况(如睡觉等),所以4个不定心所也没有了。(其他部派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即人间的佛陀,认为佛会有无记的情况,这就另说了,不展开了。)
这21个心所中,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能力特别强,特别殊胜。为了突显这个特点,因此就以慧心所来代称“识”本身了。这才是转识成智的真正意思。慧心所的位置见图:
总结
总结来说,转识成智其实是八识对应的心所发生了改变,没有了染污的心所,即没有烦恼和不定心所;只有善心所,此时遍行,别境和善心所全部都是善心所了。
而其中别境中的“慧心所”的功能尤为殊胜,因此,以“慧心所”来代称八识 —— 就是转识成智的真正内涵了。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比如王某某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了尊重他的学识,大家都称呼他为王博士。但是,他的本名依然是王某某,这点并没有发生变化。
以上,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下转识成智。
阿弥陀佛。
愚千一